四旬期第五主日 (舉行候洗者考核禮)

「那時候,有一個病人,名叫拉匝祿,住在伯達尼,即瑪利亞和她姐姐瑪爾大所住的村莊......」(若11:1-45)(3月26日)

聖經:若11:1-45

釋經

1-6節:1-6節:耶穌的好朋友病了

「1有一個病人,名叫拉匝祿,住在伯達尼,即瑪利亞和她姊姊瑪爾大所住的村莊。2瑪利亞就是那曾用香液傅抹過主,並用自己的頭髮擦乾過他腳的婦人,患病的拉匝祿是他的兄弟。3他們姊妹二人便派人到耶穌那裡說:『主啊!你所愛的病了!』4耶穌聽了便說:『這病不致於死,只是為彰顯天主的光榮,並為叫天主子因此受到光榮。』5耶穌素愛瑪爾大及她的妹妹和拉匝祿。6當他聽說拉匝祿病了,仍在原地逗留了兩天。」

「有一個病人,名叫拉匝祿,住在伯達尼」(1節)。拉匝祿是厄肋阿匝爾的一種形式,解作「天主助佑了。」我們不應把這個拉匝祿跟路16的拉匝祿混淆。

「住在伯達尼,即瑪利亞和她姊姊瑪爾大所住的村莊」(1節)。瑪利亞與瑪爾大也見於路10:38-42。耶穌在那次場合正在他們的家裡,並將在若12:1-8再次來到他們的家裡。在那次場合中,瑪利亞將用珍貴的油來傅抹他,並用自己的頭髮來擦乾他的腳──耶穌把這次傅油解作預備他的安葬(12:8)。

福音提及超過一個伯達尼。這是猶大的伯達尼,位於距離耶路撒冷兩哩。

「他們姊妹二人便派人到耶穌那裡說:『主啊!你所愛的病了!』」(3節)。瑪利亞和瑪爾大派人告訴耶穌拉匝祿病了,但沒有清楚要求他要來伯達尼。也許他們的通知已暗示她們的要求。也許她們相信耶穌可治癒遠方的拉匝祿。然而,她們知道耶穌是關心的,也希望他會治癒他所愛的拉匝祿。

「這病不致於死,只是為彰顯天主的光榮,並為叫天主子因此受到光榮」(4節)。拉匝祿的病是為彰顯天主的光榮,這裡有兩個意義:

──首先,當耶穌復活拉匝祿,人們會因奇蹟而光榮天主。

──其次,在若望福音,耶穌的光榮包括十字架。45-53節清楚顯示,拉匝祿的復活導致耶穌的死亡,換句話說,是導向他的光榮的另一個說法。

耶穌表示,拉匝祿的病不致於死。拉匝祿將會死亡,但耶穌會復活他。諷刺的是,拉匝祿的治癒 / 復活將導致耶穌的死亡(46-53節)。

「耶穌素愛瑪爾大及她的妹妹和拉匝祿。當他聽說拉匝祿病了,仍在原地逗留了兩天」(5-6節)。耶穌不但愛拉匝祿,也愛瑪爾大和瑪利亞。這樣,我們感到驚訝,他卻延遲了兩天才起程。即使他有力量使拉匝祿從死者中復活,但是,如果拉匝祿死亡,瑪利亞和瑪爾大將是悲傷。但是,為什麼耶穌沒有立即去到她們那裡?這裡有兩個理由:

──第一,耶穌不能及時阻止拉匝祿的死亡。他只是延遲了兩天才前往伯達尼(6節),但他抵達伯達尼的時候,拉匝祿已死了四天(39節)。如果耶穌立即起程──早兩天──拉匝祿已在抵達伯達尼前已去世了兩天。拉匝祿可能在傳信者來到耶穌那裡之前已去世。耶穌「到約旦河對岸,若翰先前施洗的地方去了」(10:40)──從伯達尼是一天的旅程。假設傳信者要花一天的時間來耶穌那裡──耶穌也延遲了兩天──而耶穌也花一天的時間來伯達尼──看來拉匝祿剛在開始前往耶穌那裡時已去世。

──第二,耶穌同樣愛瑪爾大、瑪利亞和拉匝祿,這個疾病有一個來自天主的目的。這「是為彰顯天主的光榮,並為叫天主子因此受到光榮」(4節)。耶穌的遲延,是為突顯光榮,剔除拉匝祿不過是昏迷這可能性。當耶穌最後來到伯達尼的時候,拉匝祿的死亡、耶穌的奇蹟,抑或天主的參與等不會顯得含糊不清。

7-16節:我要去叫醒他

「7此後,才對門徒說:「我們再往猶太去罷!」8門徒向他說:「辣彼,近來猶太人圖謀砸死你,你又要往那裡去麼?」9耶穌回答說:「白日不是有十二個時辰麼?人若在白日行路,不會碰跌,因為看得見這世界的光;10人若在黑夜行路,就要碰跌,因為他沒有光。」11耶穌說了這些話,又給他們說:「我們的朋友拉匝祿睡著了(希臘文:kekoimetai),我要去叫醒(希臘文:exupniso)他。」12門徒便對他說:「主,若是他睡著了,必定好了(希臘文:sothesetai)。」13耶穌原是指他的死說的,他們卻以為他是指安眠睡覺說的。14然後,耶穌就明明地向他們說:「拉匝祿死了。15為了你們,我喜歡我不在那裡,好叫你們相信;我們到他那裡去罷!」16號稱狄狄摩(希臘文:Didumos)的多默便向其他的同伴說:「我們也去,同他一起死罷!」

「我們再往猶太去罷」(7節)。耶穌「說:『往猶太去』,而不是『往伯達尼去』,因為這是前往那不信、且要把他釘十字架的猶太的入口,所以那是重要的事」。門徒抗議耶穌的決定。最近在耶路撒冷,猶太人企圖用石頭砸死他,但他走脫了(10:31-39)。門徒不想他(和他們)再陷於危險之中。

「白日不是有十二個時辰麼?」(9節)。猶太人和羅馬人把白日分為十二個時辰──所以冬天的時辰會比夏天的時辰短。儘管可以靠燈光來行動,但晚間總是為休息的,而不是為工作或旅遊的。人們早睡早起,好能完全善用日光。耶穌要工作,而且必須趁白日時工作。

在此推論我們要在有限的時期內與基督、世界的光建立關係。如果我們堅持一生在黑暗中行走,便會被判永遠的黑暗。所以耶穌說:「趕緊做那最重要的事;趁還有世界的光,趕緊與天主和好;因為黑夜一到,一切就都太遲了」。

「人若在白日行路,不會碰跌,因為看得見這世界的光」(9節)。在本福音,耶穌對光的評論有更深的意義。他就是光。那些看見光的人不會踫跌,但那些在黑夜行路的人就要碰跌,因為他沒有光。

「我們的朋友拉匝祿睡著了,我要去叫醒他」(11節)。這是本福音的第三個例子,耶穌提出一個聲明,但被人誤解,然後再澄清那個聲明為一項屬靈的真理(參閱3:1-21; 4:1-42)。耶穌在此告訴門徒,拉匝祿睡著了(kekoimetai),而耶穌要去叫醒(exupniso)他。Kekoimetai和exupniso可以從兩方面理解。前者解作睡著了,但也是死亡的委婉說法。後者解作叫醒,但亦可解作拯救。

「主,若是他睡著了,必定好了」(12節)。這是若望的反語。門徒認為,如果拉匝祿只是睡著了,他就必定好了(sothesetai)。Sothesetai 可解作治癒,但也可解作得救。拉匝祿可以被治癒,但他也可以得救。

「拉匝祿死了。為了你們,我喜歡我不在那裡,好叫你們相信;我們到他那裡去罷」(14-15節)。我們很驚訝聽到耶穌說拉匝祿已死亡,而他感到喜歡。耶穌喜歡,不是因為他的朋友死了,而是拉匝祿的死亡將引導門徒相信。他叫門徒往拉匝祿那裡。他們的目的地是個人的──拉匝祿──不只是達伯尼。

「號稱狄狄摩(希臘文:Didumos)的多默便向其他的同伴說:『我們也去,同他一起死罷』」(16節)。我們知道多默是一個多疑的人,因為他不相信門徒有關復活基督的報導(20:25),但他在此向耶穌展示莫大的忠誠,雖然是無知的忠誠。猶太人領袖企圖在耶路撒冷殺害耶穌(10:31-39),而門徒嘗試勸阻耶穌回耶路撒冷(8節)。由於耶穌堅持往伯達尼,多默害怕耶穌會被殺──門徒也可能被殺的。多默在信德方面得到低分,但在勇氣方面得到高分。

17-27節:我就是復活,就是生命

「17耶穌一到伯達尼,得知拉匝祿在墳墓裡已經四天了。18伯達尼靠近耶路撒冷,相距約十五「斯塔狄」,19因而有許多猶太人來到瑪爾大和瑪利亞那裡,為她們兄弟的死安慰她們。20瑪爾大一聽說耶穌來了,便去迎接他;瑪利亞仍坐在家裡。21瑪爾大對耶穌說:「若是你在這裡,我的兄弟決不會死!22就是現在,我也知道:你無論向天主求什麼,天主必要賜給你。」23耶穌對她說:「你的兄弟必定要復活。」24瑪爾大說:「我知道在末日復活時,他必要復活。」25耶穌對她說:「我就是(希臘文:ego eimi)復活,就是生命;信從我的,即使死了,仍要活著;26凡活著而信從我的人,必永遠不死。你信麼?」27她回答說:「是的,主,我信你是默西亞,天主子,要來到世界上的那一位。」

「耶穌一到伯達尼,得知拉匝祿在墳墓裡已經四天了」(17節)。猶太人相信,靈魂會留在肉身附近三天,希望與身體重新結合。在第四天,靈魂最終要面對現實,於是離去。拉匝祿在墳墓裡已經四天這事實,意味著他的靈魂不可能與肉身重新結合。第四天表示「沒有希望。」

「伯達尼靠近耶路撒冷,相距約十五『斯塔狄』(18節;希臘文:stadion dekapente)。十五斯塔狄約相等於2.77公里。聖城看來已迫近。

「有許多猶太人來到瑪爾大和瑪利亞那裡,為她們兄弟的死安慰她們」(19節)。若望福音採用「猶太人」來指稱猶太人領袖。這些人的臨在構成另一個預兆。耶穌不久將在耶路撒冷死在他們的手裡。

「瑪爾大一聽說耶穌來了,便去迎接他;瑪利亞仍坐在家裡」(20節)。她們其中一人必定與哀悼者一起。瑪爾大迎接耶穌,這正好配合她在路10章的主動角色以及瑪利亞的被動角色。

「若是你在這裡,我的兄弟決不會死!」(21節)。瑪爾大是否責備耶穌在聽到拉匝祿病倒時立即起程?抑或她對於拉匝祿病倒時耶穌不在而感到遺憾?可能是後者。瑪爾大沒有說:「若是你來」(好像指稱他延遲了兩天),而是「若是你在這裡」(表示遺憾)。如果,正如上文所指,拉匝祿在傳信者起程往通知耶穌時去世,瑪爾大知道耶穌不可能及時來阻止拉匝祿死亡。

「就是現在,我也知道:你無論向天主求什麼,天主必要賜給你」(22節)。瑪爾大表示相信不論耶穌求什麼,天主都會賜給他的,但在39節,她會抗議把石頭挪開,因為屍體已臭了。她好像我們一樣,既相信又未能相信。

「你的兄弟必定要復活」(23節)。耶穌告訴瑪爾大,拉匝祿將要復活,而瑪爾大把這話當作陳詞濫調。拉匝祿已死了,這是殘酷的現實。

「我就是(希臘文:ego eimi)復活,就是生命」(25節)。這是若望福音的中心。儘管我們稱這故事為拉匝祿的復活,但更重要的是,它啟示耶穌就是復活和生命。「復活與生命的應許不是在遙遠的事件,而經已在耶穌身上成為可能的」。這事實給我們保證,或生或死,死亡已不再向我們施予權勢。

這是耶穌在若望福音中數度講「我就是」(ego eimi)的其中一次──這些聲明揭示耶穌的真正身份。耶穌是生命的食糧(6:35),也是世界的光(9:5)。他聲明自己是復活和生命,就是這些「我是」陳述的頂點。「我是」當然是天主的名字──即天主在焚燒的荊棘叢中向梅瑟啟示的名字(出3:14)。耶穌透過這些「我就是」的聲明,用天主的名字來形容自己。

「信從我的,即使死了,仍要活著;凡活著而信從我的人,必永遠不死。你信麼?」(25-26節)。這當然不是應許信者不會在肉身上死亡。耶穌所應許的,是肉身的死亡是附屬於屬靈生命──我們肉身的死亡是我們復活的前奏。

「是的,主,我信你是默西亞,天主子,要來到世界上的那一位」(27節)。當耶穌問瑪爾是否相信,她以三重的信德聲明來回答。耶穌是 (1) 默西亞;(2) 天主子,以及 (3) 要來到世界上的那一位。這是若望福音中第五次和最完整的信德宣認(參閱1:49; 4:42; 6:69; 9:35-38)。「要來到世界上的那一位」是奇特的短語,但這不是我們在本福音中首次看到應用在耶穌身上的(參閱1:9; 6:14;並參閱3:19; 12:46; 16:28; 18:37;以及瑪11:3;谷11:9)。

28-37節:若是你在這裡

「28她說了這話,就去叫她的妹妹瑪利亞,偷偷地說:「師傅來了,他叫你。」29瑪利亞一聽說,立時起身到耶穌那裡去了。30那時,耶穌還沒有進村莊,仍在瑪爾大迎接他的地方。31那些同瑪利亞在家,安慰他的猶太人,見她急忙起身出去,便跟著她,以為她往墳墓上去哭泣。32當瑪利亞來到耶穌所在的地方,一看見他,就俯伏在他腳前,向他說:「主!若是你在這裡,我的兄弟決不會死!」33耶穌看見她哭泣,還有同他一起來的猶太人也哭泣,便心神感傷(希臘文:enebrimesato),難過起來(希臘文:etaraxen),34遂說:「你們把他安放在那裡?」他們回答說:「主,你來,看罷!」35耶穌流淚了。36於是猶太人說:「看,他多麼愛他啊!」37其中有些人說:「這個開了瞎子眼睛的,豈不能使這人也不死麼?」

「師傅來了,他叫你」(28節)。瑪爾大私下向瑪利亞宣告耶穌的臨在,所以,與她在一起的哀悼者誤會她離開家裡的理由。她稱耶穌為「師傅」──定冠詞區別耶穌為大師傅。

「主!若是你在這裡,我的兄弟決不會死」(32節)。瑪利亞對耶穌的問候很像瑪爾大的問候。

「耶穌看見她哭泣,還有同他一起來的猶太人也哭泣,便心神感傷(enebrimesato),難過起來(etaraxen)」(33節)。這是艱深的經文。第一個動詞enebrimesato暗示憤怒。為什麼耶穌會憤怒?

──也許他因遇到如此缺乏信德而感到憤怒。他畢竟在耶路撒冷附近,即他要死去的地方,以及這是他的傳教生活的後期。儘管他行了奇蹟,最接近他的人仍不明白。

──也許他因猶太人領袖──局外人──可能甚至快將把他釘在十字架上的人──闖入這私人時刻而憤怒。

──也許他之所以憤怒,「因為他發現自己面對撒旦的領域,而在這情況下,就是死亡所代表的」。

──也許他感到憤怒,是因為拉匝祿的死亡和復活是預嚐他本人快將經驗的死亡和復活。也許這對話令耶穌對將要發生的事感到恐懼。

──也許耶穌不過是「分享他的朋友和鄰居的悲傷」。

直至目前,若望福音很少敘述耶穌的情緒。然而,在本課裡,他愛拉匝祿、瑪爾大和瑪利亞。他心神感傷,難過起來。他流淚了。

情緒不是有條理的。耶穌在此與一位好朋友、瑪利亞交往,她正在痛苦地掙扎。她的「這種哭泣不是斯斯文文的哭,而是歇斯底里地,極其悲痛的哭泣,因為猶太人認為越是盡情的哭,越是對死者表示尊敬」。在面對如此可怕悲痛,自然的人性反應是湧出不同的情緒──痛苦、恐懼、憤怒和挫折。瑪利亞的悲痛顯然勾起耶穌內心一些深刻和敏感的東西。

「主,你來,看罷」(34節)。在若望福音其他地方:「你們來看看罷」是邀請做門徒(1:39; 1:46; 4:29)。「在此,這句話是指向耶穌自己」。

「耶穌流淚了。於是猶太人說:『看,他多麼愛他啊!』」(35-36節)。猶太人把耶穌的流淚解釋為哀悼的朋友,但我們不應把這話當作具有權威的。儘管這節經文較福音其他地方更好意地看待「猶太人」,他們畢竟是局外人,只能看到事情的表面。在本福音,大多數重要的事剛在表面之下發生。

「這個開了瞎子眼睛的,豈不能使這人也不死麼?」(37節)。有些猶太人懷疑為什麼耶穌開了瞎子的眼睛,卻未能幫助他的朋友。耶穌在第4節答覆了我們,但瑪爾大、瑪利亞和她們的朋友沒有意識到。

38-44節:拉匝祿!出來罷!

「38耶穌心中又感傷(希臘文:embrimomenos)起來,來到墳墓前。這墳墓是個洞穴,前面有一塊石頭堵著。39耶穌說:「挪開這塊石頭!」死者的姊姊瑪爾大向他說:「主!已經臭了,因為已有四天了。」40耶穌對她說:「我不是告訴過你:如果你信,會看到天主的光榮嗎?」41他們便挪開了石頭;耶穌舉目向上說:「父啊!我感謝你,因為你俯聽了我。42我本來知道你常常俯聽我,但是我說這話,是為了四周站立的群眾,好叫他們信是你派遣了我。」43說完這話,便大聲喊說:「拉匝祿!出來罷!」44死者便出來了,腳和手都纏著布條,面上還蒙著汗巾。耶穌向他們說:「解開他,讓他行走罷。」

「耶穌心中又感傷起來,來到墳墓前」(38節)。正如在33節,耶穌感傷──憤怒(embrimomenos)。墳墓是一個山洞,前面有石頭堵著,這是本故事跟耶穌的死而復活的故事其中的平行文。

「主!已經臭了,因為已有四天了」(39節)。瑪爾大抗議耶穌命令把石頭挪開,因為拉匝祿的屍體經過四天之後會開始腐爛。她與瑪利亞已受夠了苦──難道耶穌要她們受更多苦?瑪爾大的不願意相對於她在27節所展示的信德。

「我不是告訴過你:如果你信,會看到天主的光榮嗎?」(40節)。耶穌再次提到天主的光榮──這次事件的目的。

「父啊!我感謝你,因為你俯聽了我」(41節)。耶穌的祈禱沒有包括要求拉匝祿復活,但這是感恩的祈禱,因為父已俯聽了他心裡的祈求。耶穌滿懷信心,因為他的意願是「承行派遣我者的旨意,完成他的工程」(4:34)──而他與父是一體(17:11,21)。我們被鼓勵擁有同一的勇敢,因為「我們無論求什麼,必由他獲得,因為我們遵守了他的命令,行了他所喜悅的事」(若一3:22)。

「我說這話,是為了四周站立的群眾,好叫他們信是你派遣了我」(42節)。耶穌的祈禱是向群眾的公開見證,好使他們也可能相信。

「拉匝祿!出來罷!」(43節)。拉匝祿按照耶穌的命令,從墳墓中走出來,身上仍纏著布條。

我們很容把這奇蹟誤解為耶穌純粹為他朋友做事──看見耶穌只是行奇蹟者──但這標記有更大的目的。這是「為彰顯天主的光榮,並為叫天主子因此受到光榮」(4節)。這證實耶穌是「復活和生命」(25節),亦肯定「信從我的,即使死了,仍要活著;凡活著而信從我的人,必永遠不死」(25-26節)的應許。

「解開他,讓他行走罷」(44節)。雖然那些纏著拉匝祿的布條沒有妨礙他走出墳墓,但會限制他的行動。此外,裸屍布條不再適合於拉匝祿,因為他不再死亡,所以耶穌命令解開他。

拉匝祿的死亡變成暫時的,但他的生命也是暫時的。「復活不是個人免除死亡,而這不是事件的終結」。猶太人將密謀殺害拉匝祿(12:10),但我們沒理由想信他們這樣做。然而,瑪爾大與瑪利亞可能會在幾年後,發覺必須準備再一次埋葬拉匝祿的遺體。耶穌給予拉匝祿的肉體的生命只是暫緩,但他要賜予永生。

45節:有許多人信了他

「45那些來到瑪利亞那裡的猶太人,一看到耶穌所行的事,就有許多人信了他。」

我們期望若望福音報導瑪爾大和瑪利亞感到莫大的感恩。但福音沒有報導。這並不意味著沒有歡欣。若望福音關注天主的光榮以及信徒的信德。

「那些……猶太人……,就有許多人信了他。」若望福音在提及「猶太人」時,大多數是不喜歡他們的,但拉匝祿的復活卻產生這有利的指稱。

拉匝祿的治癒/復活是促成耶穌被釘十字架的事件。接著這事件以後的事件包括公議會的密謀,瑪利亞的傅油,議決殺害拉匝祿,以及榮進耶路撒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