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聖誕節(節日)

「在起初已有聖言,聖言與天主同在,聖言就是天主。聖言在起初就與天主同在。萬物是藉著他而造成的;凡受造的,沒有一樣不是由他而造成的。在他內有生命,這生命是人的光......」(若1:1-18)(12月25日)

聖經:若 1:1-18

釋經

1-5節:在起初已有聖言

「1在起初(希臘文:en arche)已有聖言,聖言與天主(希臘文:ton theon)同在,聖言就是天主(希臘文:theos)。2聖言在起初就與天主同在。3萬物是藉著他而造成的;凡受造的,沒有一樣不是由他而造成的。4在他內有生命,這生命是人的光。5光在黑暗中照耀,黑暗決不能勝過他。」

「在起初」(en arche)(1節)。猶太民族由第一句經文知道屬於那一部經書。「在起初」是創世紀的題目。在希臘文七十賢士本,創世紀的第一句話是en arche。本福音以同一句話作開始,因為福音的序言是按照創世的敘述的。

──創世紀和序言都是敘述按天主的話而創造。

──兩者談論黑暗,而按照天主的話,光明便存在,滲透和克服黑暗。

──兩者都談及生命。

──在創世紀,天主說,天主的話給人帶來生命;在序言,天主的話給人類帶來永恆的生命。

四部福音都把耶穌追溯到特別的開始:

──瑪竇追溯耶穌的族譜至亞巴郎。

──馬爾谷福音的開始是:「天主子耶穌基督福音的開始」,但以依撒意亞預言要來的那一位要給耶穌預備道路(谷1:1-3)。

──路加以天使向匝加利亞預報洗者若翰的誕生(路1:5-24)以及向瑪利亞預報耶穌即將誕生(路1:26-38)作為開始。

──若望福音把聖言追溯至起初──在時間之前──在創世之前。聖言不是創世的一部份,不是受造的,而是在創世之前與天主同在。這是重要的,因為這相反猶太人一般認為天主單獨創世的思想。

「已有聖言(logos)」(1節)。Logos(聖言)是一個很好的選擇,貫通猶太世界和希臘世界。初期的基督徒是猶太人,但福音很快傳播到希臘人,而這些不知道默西亞或預言的應驗。若望的任務是要他們能夠明白和欣賞的語言來寫這福音。Logos是希臘哲學中一個常用的字。希臘人認為世界是變幻的,但受到Logos的控制。若望對希臘世界說,你們相信聖言。耶穌是要來到世上的聖言。耶穌是以人性形式出現的天主的心意。

猶太人也明白logos(聖言):

──猶太人出於尊敬而不採用天主的名字,所以他們有時使用「聖言」來取代天主的名字。

──希臘猶太人淮羅(Philo)匯合了猶太和希臘思想,並採用聖言(logos)來講論天主在創世的角色。

猶太人對天主聖言(logos)的觀念植根於舊約。創世紀中有關創世的敘述是由天主所講的說話來管理的;天主透過西乃山上的法律和先知發言。聖言包含說話和行動,這正好切合logos在序言中的形象。舊約經常指稱天主的講話或天主的聖言為創造的、啟示的、拯救的,或審判的話。

在每個例子中,天主的話都是有力的和以行動為目的,即:

──「天主說:『有光!』就有了光」(創1:3)。

──「因天主的一句話,諸天造成;因上主的一口氣,萬象生成」(詠33:6)。

──「主發一言就將他們病除」(詠107:20)。

──也參閱依9:8; 38:4;耶1:4;則33:7;亞3:1,8。

「聖言與天主(ton theon)同在,聖言就是天主(theos)」(1節)。當希臘文用一個名詞的時候,它幾乎常常都用肯定的冠詞於前面。……當希臘文中一個名詞之前沒有肯定冠詞的時候,這個名詞就變得更像形容詞。若望沒有說聖言就是ho theos,這等於說聖言與天主相同;他說聖言是theos ──沒有用肯定冠詞──這意思就是說,聖言有天主同樣的品質、性格、和本質。

序言在第一次使用肯定冠詞,而在第二次沒有肯定冠詞,一方面區別天主與聖言,同時強調二者的一體性。

「聖言就是天主」(1節)。這不是傳統的猶太默西亞神學,因為猶太人預期默西亞好像達味君王一?,是偉大的人物、天主賦予力量的人,但只是一個人。

若望強調聖言的創世角色,就是對抗當時的玄識論異端。玄識論是二元論的,稱聲物質是邪惡的,所以不是由天主創造。玄識論者認為舊約中創世的天主是邪惡的,因此,必定有別於新約中耶穌的父,因為父是美善的。若望直接駁斥這種思想,說:「萬物是藉著他而造成的;凡受造的,沒有一樣不是由他而造成的」(3節)。

4-5節介紹生命,以及光在黑暗中照耀等主題──這些都是創世紀創造故事中重要的主題。新約中超過四份之一提及生命的參照都見於若望福音,而且一般指稱永生。(參閱3:15-16, 36; 4:14, 36; 5:21-29, 39-40; 6:47, 51-54, 63, 68; 8:12; 10:1-28; 11:25; 12:25, 50; 14:6; 17:2; 20:31)。耶穌所賜給的生命超過純粹物質的存在,這是在與天主的關係之內的生命。

「光在黑暗中照耀,黑暗決不能勝過他」(5節)。天主的首先創造光明(創1章)。創世的光是給混沌的空虛帶來秩序,而聖言所帶來的光,則是給我們混亂的生命帶來秩序。

黑暗代表心靈的狀態,在此人類未能接納光明。其應許是黑暗在過去和未來都不能勝過光。「因為舊約說,這奮鬥不是我們的鬥爭,而是天主的鬥爭;他與我們同在。除非全能者失敗,美善不可能被征服,而必須最終得勝。

我們看見,即使小小的光明都能驅散黑暗──即使小小的蠟燭能驅散一大房間的黑暗。「黑暗與光明是對立的,但它們不是同等力量的對立。光明比黑暗更強;黑暗戰勝它……同樣,黑暗不能勝過……那些在光明中行走的人(若12:35)。

6-8節:曾有一人,名叫若翰

「6曾有一人,由天主派遣來的,名叫若翰。7這人來,是為作證(希臘文:eis marturian),為給光作證(希臘文:marturese),為使眾人藉他而信。8他不是那光,只是為給那光作證。」

經過四百年沒有先知的日子,洗者若翰更新先知的傳統。由於他的職務是如此強而有力,有人以為他是默西亞。若望福音有好幾處提及若翰──清楚指出他是從屬於耶穌的。他不是那光,而是為給那光作證(7-8節)。

若翰的目的是為給光作證──作光的見證人(7節)。作證的希臘文(marturese)是衍生後來的「殉道」一字。為基督作證時常惹起黑暗的勢力的暴力,而基督徒見證人時常成為殉道者。若翰之所以殉道,因為他提出有關黑落德的婚姻的證言(谷6:14-29)。

9-13節:自己的人卻沒有接受他

「9那普照每人的真光,正在進入這世界(希臘文:kosmos);10他已在世界上,世界原是藉著他造成的;但世界卻不認識他。11他來到了自己的領域,自己的人卻沒有接受他。12但是,凡接受他的,他給他們,即給那些信他的名字的人權能,好成為天主的子女(希臘文:tekna)。13他們不是由血氣,也不是由肉慾,也不是由男慾,而是由天主生的。」

「……真光,正在進入這世界(kosmos)」(9節)。這是一句聲明,因為在若望福音裡,世界(kosmos)是叛逆天主的世界,是黑暗的世界。光進入世界,抑或天主愛世界(3:16),並非認可這樣的世界,而是為天主的大愛作證。

「他來到了自己的領域,自己的人卻沒有接受他」(11節)。我們可以把這句翻譯成「他回到家裡。」……聖言並沒有去到人不認識他的地方。他回家,而這裡的人理應認識他。然而,正是他「自己的人沒有接受他」。他來到以色列民,即天主的選民那裡。天主多個世紀以來準備他們接受他到他們中間,但他們拒絕了他。

然而,耶穌自己的人拒絕聖言,這不是局限於耶穌的時代或第四部福音的時代。現今的世界仍是叛逆,愛黑暗甚於光明,因為他們的行為是邪惡的(3:19-20)。

「但是,凡接受他的,他給他們,即給那些信他的名字的人權能,好成為天主的子女(tekna)」(12節)。在本福音,耶穌是天主的兒子(huios),只有他被稱為huios。子被賦予權能,帶領那些接受他的和信他的名字的人進入天主的大家庭,成為天主的子女(tekna),雖是收養的,卻是繼承人,可以得到家庭成員所享有的一切權利和優待。

「他們不是由血氣,也不是由肉慾,也不是由男慾,而是由天主生的」(13節)。猶太民族以亞巴郎為他們的祖先,因而確定自己是天主與亞巴郎之間盟約的繼承人(創12:1-3)。然而,這血統並不重要。假如從一個天主所重視的意義──效法亞巴郎的信德──上,一個人不是亞巴郎的孩子,那麼,他即使按照自然秩序而是亞巴郎的後裔,在靈性上是毫不相干的。

「而是由天主生的」(13節)。天主的子女因著天主的行動而被領到天主的家庭。我們將在第3章聽到耶穌說:「人除非由上而生,不能見到天主的國……人除非由水和聖神而生,不能進天主的國」(3:3,5)。

「11和12節看來是若望福音的兩個主要部份的摘要。11節適用於神蹟之書(1-7章),敘述耶穌如何來到自己的領域……但自己的人卻沒有接受他。12節適用於光榮之書(13-20章),記載耶穌對那些已接受他的人所講的話,也敘述他如何回到他的父那裡,好能賜予他們生命的禮物,成為天主的子女。

14節:於是,聖言成了血肉,寄居在我們中間

「14於是,聖言成了血肉(希臘文:sarx),寄居(希臘文:eskenosen)在我們中間;我們見了他的光榮,正如父獨生者(希臘文:monogenous)的光榮(希臘文:doxan),滿溢恩寵和真理。」

14節是序言的中心──若望用這這句話來寫成他的第四部福音。

「於是,聖言成了血肉(sarx)」(14a節)。這是令人驚訝的經文,用大膽的,幾乎是粗俗的語文來表達。Sarx聽上去是一個邪惡的字,來形容一個邪惡的現實。對於二元論的希臘人來說,他們認為一切物質都是邪惡的,所以,天主成了血肉這思想是不可思議的。保祿採用sarx一字來論述肉身的罪惡,但他也表示天主「派遣了自己的兒子,帶著罪惡肉身的形狀……在這肉身上定了罪惡的罪案」(羅8:3)。這好像天主已爬進我們的污水管來拯救我們脫離污水。若望可能使用這鮮明的語言,部份是為了反對玄識論或幻象論的異端,因為二者都否認耶穌的人性。

聖言成了血肉,這是天主啟示的頂峰。天主在較早前藉先知講話,現在藉他的兒子說話(希1:1-2)。

「寄居在我們中間」(14b節)。14b節應與1節一起閱讀。聖言與天主同住,現在「我們」、這些相似他的人類同住──再一次令人吃驚的經文,提到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天主的世界和我們的世界。在二者之間隔著一個巨大的深淵(路16:26)。然而,天主在愛中貫穿這兩個世界,讓自己成為興建橋樑的材料。

為猶太讀者來說,寄居(eskenosen)是熟悉的字。猶太人在曠野期間,天主命令以色列民搭建會幕──一個精細和美麗的帳棚,作為天主臨在他們中間的象徵(出25-27),以及耶路撒冷聖殿的先驅。14節宣佈昔日藉著約櫃和聖殿而寄居在他們中間的天主,現在選擇以耶穌的肉身而寄居在他們中間。在2:19-22,耶穌清楚指出他的肉身代替約櫃和聖殿。

「我們見了他的光榮」(14c節)。看見光榮就是看見耶穌;他確實是天主的使者、天主的兒子。在舊約中,梅瑟請求看天主的光榮,於是獲准看見天主的美善,但不是他的面容──「因為人見了我,就不能再活了」(出33:20)。然而,我們現在獲准看見耶穌的光榮──以及他的面容──所以父是完全啟示給我們,因為「誰看見了子,就是看見了父」(14:9)。

耶穌從起初,甚至在創世以前,已與父同享光榮(17:5)。他在世的工程啟示父與子的光榮(2:11; 11:4,40)。他將形容他的死亡為受光榮的時刻(12:23;也參閱7:39; 13:31; 14:13; 17:4,10)。

「其他福音描述耶穌顯聖容時,天主的光榮臨於他身上。若望沒有敘述這事蹟,因為他從耶穌所講的和行的一切看到天主的光榮,而在最大程度上,耶穌受光榮的時辰,就是他被釘十字架的時候(12:23; 13:32; 17:1)。

「正如父獨生者(monogenous)的光榮,滿溢恩寵和真理」(14d節)。「天主父的獨生子滿溢恩寵和真理,是肯定他與天主之間的密切關係。因為天主是恩寵的根源,是施予的仁慈的愛,也是真理的根據,是真實的和可靠的,相反一切錯誤的事。

15-18節:我們都領受了恩寵,而且恩寵上加恩寵

「15若翰為他作證呼喊說:「這就是我所說的:那在我以後來的,成了在我以前的,因他原先我而有。」16從他的滿盈(希臘文: pleromatos)中,我們都領受了恩寵,而且恩寵上加恩寵(希臘文:charin anti charitos)。17因為法律是藉梅瑟傳授的,恩寵和真理卻是由耶穌基督而來的。18從來沒有人見過天主,只有那在父懷裡的獨生者,身為天主的,他給我們詳述(希臘文:exegesato)了。」

「若翰為他作證」(15節)。本序言經已提及若翰是為給光作證的那一位(6-8節)。現在再次提及他為那人作證(我們將在17節中知道他的名字是耶穌基督);那人就是光。

「從他的滿盈(pleromatos)中」(16節)。為理解「滿盈」,我們必須返回15節,告訴我們聖言是滿溢恩寵和真理──天主的屬性──聖言作為「父的獨生者」(15節)所分享的屬性。我們正是從滿溢恩寵和真理的這一位領受恩寵,而且恩寵上加恩寵。

「法律是藉梅瑟傳授的,恩寵和真理卻是由耶穌基督而來的」(17節)。這是序言首次提及耶穌的名字。直至目前為止,聖言的身份一直是奧秘。

「真理這恩賜超越和完善先前藉梅而獲得的恩賜……這並不是否定先前的恩賜;基督徒的觀點一向尊重天主藉梅瑟而賜予的禮物,卻堅持先前的恩賜在耶穌基督身上和藉著耶穌基督所賜予真理的恩賜而完善。新的比舊的更好,不論是酒(2:10),或聖殿(2:19),或誕生(3:3-5),或水(4:13-14)或食糧(6:30ff)。17節並不蔑視先前的恩賜,卻指向藉著耶穌基督而獲得的新的恩賜。

若望的整部福音在某意義上是1:18的詳盡解釋:「從來沒有人見過天主,只有那在父懷裡的獨生者,身為天主的,他給我們詳述了」。

第1節宣佈聖言是天主,而18節宣佈子是天主,因而把序言括在一起,成為序言的開端和結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