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期第二十九主日

「那時候,載伯德的兒子:雅各伯和若望,走到耶穌面前,對耶穌說:「師父!我們請你允許我們的要求!」耶穌對他們說:「你們願意我給你們做什麼?......」(谷10:35-45)(10月17日)

聖經:谷 10:35-45

釋經

8:22-10:45:概述

門徒與耶穌一起前往耶路撒冷。在旅程開始時,耶穌治癒一名瞎子,他「就複了原,竟能清清楚楚看見一切」(8:22-26)。在旅途上,耶穌的門徒似乎未能清清楚楚看見一切。

耶穌三次預言自己即將要死亡:

──在首次預言後,伯多祿諫責他(8:31-33),卻轉過來被耶穌責斥。耶穌繼而教訓羊群和門徒,「棄絕自己,背著自己的十字架,跟隨我」(8:34)。

──在第二次預言後,門徒爭論誰最大(9:34),接著耶穌教訓他們,「誰若想做第一個,他就得做眾人中最末的一個,並要做眾人的僕役」(9:35)。

──在第二和第三次預言之間,耶穌告訴門徒,「但有許多在先的,要成為在後的;在後的,要成為在先的」(10:31)。

──現在,耶穌第三次預言,說:「看,我們上耶路撒冷去,人子要被交於司祭長和經師;他們要定他的死罪,要把他交給外邦人;這些人要戲弄他,唾污他,鞭打他,殺害他;但三天以後,他必要復活」(谷10:33-34)。雅各伯和若望完全忽視耶穌的說話,要求耶穌讓他們優先坐在「你的光榮中」(10:37),耶穌遂告訴門徒,「誰若願意在你們中間成為大的,就當作你們的僕役」(10:44),然後拿自己犧牲的服務作為門徒的榜樣(10:45)。

然而,門徒老是未能理解受難的預言,也不明白耶穌在每次預言後提出做門徒的指示。耶穌跟他們所期待的默西亞是那麼的不同,以致他們不「懂。」這好象他們屬靈的眼睛長久以來集中在某一處,以致現在,即使默西亞在他們當中出現,他們的視線仍未能恢復清晰,清清楚楚地看見他。

接著雅各伯和若望的故事後,耶穌將治癒另一個瞎子,使他「立刻看了,就在路上跟著耶穌去了」(10:46-52)。兩個瞎子複明的故事就好象書夾,包圍著門徒不能看見的故事。儘管十二個門徒都未能看見,但馬爾谷挑出伯多祿、雅各伯和若望這三個核心人物,讓讀者特別注意(8:31-33; 10:35-40)。

伯多祿很可能是馬爾谷福音的故事的來源,所以可能是這個故事的來源。作為「三大巨頭」(伯多祿、雅各伯和若望──他們享有特權,在顯聖容和革責瑪尼園跟耶穌在一起)之一,必然意識到雅各伯和若望企圖排擠他,把「三大巨頭」縮減為「兩大巨頭」。

35-40節:賜我們一個坐在你右邊,一個坐在你左邊

「35 載伯德的兒子雅各伯和若望走到耶穌跟前,對他說:「師傅!我們願你允許我們的要求!」 36 耶穌對他們說:「你們願意我給你們做什麼?」 37 他們回答說:「賜我們在你的光榮中,一個坐在你右邊,一個坐在你左邊。」 38 耶穌對他們說:「你們知不知道你們所求的是什麼;你們能飲我的爵嗎?或者,你們能受我受的的洗嗎?」39 他們對他說:「我們能。」耶穌就對他們說:「我飲的爵,你們必要飲;我受的洗你們必要受;40 但坐在我右邊或左邊,不是我可以給的,而是給誰預備了,就給誰。」

「載伯德的兒子雅各伯和若望」(35a)。伯多祿、雅各伯和若望是耶穌的核心圈子。在某些情況下,包括顯聖容(9:2-8)和山園祈禱(14:32-42),耶穌只帶同這三人陪伴他。

「師傅!我們願你允許我們的要求」(35節)。每個父母聽到「你會為我做點事嗎?」──而聰明的父母會在答應前先確定子女要求的是什麼?。雅各伯和若望提出要求的方法正反映他們對此感到擔心。

「你們願意我給你們做什麼?」(36節)。這是耶穌在本章稍後時間向瞎子巴爾提買提出的同一問題(10:51)。巴爾提買在回應時要求耶穌使他複明,耶穌也做到了。巴爾提買然後「在路上」(10:52)跟著耶穌去了。正如上文所指出,巴爾提買的複明,跟一直跟隨耶穌的門徒視而不見的眼睛形成富戲劇性的對比。

「賜我們在你的光榮中,一個坐在你右邊,一個坐在你左邊」(37節)。我們要謹記,耶穌才剛剛告訴門徒,他要去耶路撒冷受死(10:33-34)。門徒日後將明白到,耶穌的「光榮」必須與他的受難有關。

有些學者認為31節是暗地裡斥責伯多祿,並相信雅各伯和若望把這暗示的斥責為一個比伯多祿優勢的位置,而伯多祿是耶穌的核心圈子中的第三個成員
。不論他們的動機怎樣,這兩兄弟──雷霆之兒(3:17)──顯然是尋求最高的地位,沒有空間來包括伯多祿。

「賜我們在你的光榮中,一個坐在你右邊,一個坐在你左邊」(37節)。在那時代,人們通常倚靠在長椅上,圍著矮桌子進餐。當雅各伯和若望要求耶穌在他的光榮中,分別坐在他的右邊和左邊,他們正是想像耶穌是君王,與他的宰相一起坐在桌上吃飯。

我們發覺很難想象雅各伯和若望怎可以如此愚笨,如此毫不關心。他們的要求是錯誤的,因為「他們要求耶穌符合他們的計劃」,而不是嘗試看看自己如何符合耶穌的計劃。雅各伯和若望不但未能聆聽耶穌預言將要死亡,而且把這次上耶路撒冷的旅程視為默西亞的巡遊.恢復昔日達味皇朝的光榮,好使耶穌能繼承達味的寶座。

我們很難明白雅各伯和若望怎可以聽不到耶穌清楚預言自己的苦難──除了我們看見現今的基督徒聽到他們想聽見的東西,而不是耶穌有關背負十字架的說話:

──成功福音,就是訴諸相信財富、增長財富,教導信徒耶穌願意我們成功──乘頭等、戴勞力士表、駕駛平治房車。怎可能有人竟如此誤解耶穌?他們怎能聽不到他有關背負十字架、服務和犧牲的教訓?

──如果我們反省自己的祈禱,會發現很多地方相似這兩兄弟的要求。我們的祈禱是否強調朝拜和讚頌?感恩?懺悔?對我們大多數人而言,祈禱主要在於請求──主,請賜給我這個;主,請賜給我那個。我們的祈禱跟雅各伯和若望的要求並沒有很大的分別。

我們值得指出,瑪竇和路加敘述耶穌說:「我實告訴在你們,你們這些跟隨我的人,在重生的世代,人子坐在自己光榮的寶座上時,你們也要坐在十二寶座上,審判以色列十二支派」(瑪19:28;路22:28-30)。這說話源自耶穌對達尼爾先知書的理解……十二支派將由十二門徒管治,耶穌自己以詠110:1的精神分享聖父的寶座。

耶穌沒有斥責雅各伯和若望。他反而接納他們,堅定地為他們指出新的方向,指出他自己要走的路。

「你們能飲我的爵嗎?或者,你們能受我受的的洗嗎?」(38節)。在舊約裏,「杯」可以指稱祝福、審判,或死亡。這裏似乎所指示的,不僅是死亡,而是過早的、痛苦的死亡。類似的隱喻在14:36重現;耶穌祈禱,說,「請給我免去這杯罷」。杯將很快代表「新約的血,為大眾流出來的」(14:24)。

「我們能」(39a節)。雅各伯和若望知道耶穌挑戰他們,而他們接受挑戰──不理解後果。其後,刵穌被捕,他們不是很勇敢。馬爾谷告訴我們,「門徒都撇下他逃跑了」(14:50)。

「我飲的爵,你們必要飲;我受的洗你們必要受」(39b節)。這一點也不肯定耶穌是預言這兩兄弟殉道。他的說話如果指向迫害而不是死亡,這也是合理的。Barclays稱,希臘文的洗禮(baptizein)這個動詞,解作浸或沈沒在水裏面,但不一定針對水。例如,一個傷心的人可以形容為浸沈在憂傷裏。

──「耶穌實在想說:你能否和我一樣忍受這些可怕的經歷?當我沈沒在別人所加的憎恨、痛苦和死亡中時,你也能否一樣可以抵受得住?」。

──「領洗的行動,就是完全認同耶穌的死亡和復活(參閱羅6:3-4)。在基督徒聖餐中分享的杯,代表參與耶穌的死亡,並慶祝新的生命,即耶穌的死亡所帶來的新生命(參閱格前10:16-17; 11:23-26)」。

事實上,雅各伯在黑落德王的時期殉道,被人用劍殺死,而不是釘十字架(宗12:2)。若望的命運較不肯定。至少有一個消息來源報導他的殉道,但另外有報導指出他年老時在厄弗所逝世。宗4章敘述他在耶路撒冷被捕,所以,我們可以假定他的生活並不容易。

諷刺的是,占了耶穌左右兩邊的人,將是哥耳哥達的兩個強盜(瑪27:38;穀15:27;路23:32;若19:18)。

41-44節:誰若願意成為大的,就當作僕役

「41 那十個聽了,就開始惱怒雅各伯和若望。 42 耶穌叫門徒過來,對他們說:「你們知道:在外邦人中,有尊為首領的,主宰他們,有大臣管轄他們;43 但你們中間卻不可這樣:誰若願意在你們中間成為大的,就當作你們的僕役(希臘文:diakonos); 44 誰若願意在你們中間為首,就當作眾人的奴僕(希臘文:doulos)。」

「那十個聽了,就開始惱怒雅各伯和若望」(41節)。我們沒有理由相信其他門徒之所以惱怒,是因?雅各伯和若望沒有顧及耶穌的處境。在第二次預言受難後,那十二人的反應就是爭論誰最大(9:33-37)。現在,他們生氣,是因為他們彼此爭奪榮譽,而雅各伯和若望竟然當著他們面前偷取獎賞。

「你們知道:在外邦人中,有尊為首領的,主宰他們,有大臣管轄他們」(42節)。耶穌沒有斥責雅各伯和若望,他也沒有斥責那十二人。他反而利用他們的表現作為教訓眾人的踏跳板。我們可以肯定他已吸引他們的注意。雅各伯和若望的野心被暴露時,他們必定感到尷尬。其他門徒感到憤怒,所以會小心聆聽,保證耶穌提出他們所關注的問題。耶穌反而給他們指示天主的國──它的規則──如何運作。

「但你們中間卻不可這樣:誰若願意在你們中間成為大的,就當作你們的僕役(diakonos);誰若願意在你們中間為首,就當作眾人的奴僕(doulos)」(43-44節)。耶穌像往常一樣,把我們的世界倒轉,提出天國的「道路規則」(42-44節)。天國的規則跟現世的規則事實上是恰恰相反的。那些按現世規則生活的人尊重權勢,儘管權力大的統治者往往是自私的、心胸狹窄的暴君,未能善待自己的臣民。

在天主的國裏,榮譽將歸於那些服侍的人(希臘文:diakonos,即侍候餐桌的人)而不是那些受人服事的人。頭獎將給予「眾人的奴僕」;這是矛盾的形容法,因為奴隸(希臘文:doulos)甚至比僕人(希臘文:diakonos)更次等,是古代社會中最後和最卑微的人。有關奴隸成為首位這個意念,是荒謬的悖理,正如駱駝穿過針孔一樣(25節)。

「眾人的奴僕」(44節)。奴僕向來只服事一個主人。耶穌在別處說,「沒有一個家仆能事奉兩個主人的:他或是要恨這一個而愛那一個,或是要依附這一個而輕忽那一個」(路16:13)。然而,奴僕在主人的吩咐下,也服事屋內的每個人,但即使他這樣做,也不過只是服事一個主人。基督召叫我們服務眾人,成為眾人的奴僕。當我們這樣做,我們就是服事一個主人──基督。

耶穌的僕人領導觀念的舊約背景,見於第二依撒意亞的上主僕人之歌(42:1-9; 49:1-7; 50:4-9; 52:13-53:12)。其重要的含意是,朝向『光榮』的道路是通過痛苦和死亡的幽谷。

我們應謹慎,不要太過苛刻地判斷門徒未能理解耶穌的說話。我們有一個優勢,就是福音中有很多故事教訓我們尊敬服務而不是權力,但我們往往未能做到。我們對荷裏活明星和體壇人物又敬又怕,即使他們當中有許多人利用自己相當大的影響力,來推動暴力、違法性行為、毒品和粗鄙。我們羡慕公司的高層;他們靠增加短期利益而致富,卻常常以裁員來達致這目標,而且,當他們的行動產生長期的破壞時,卻得到金降落傘,能得以擺脫困境和保護。我們選出的政客把自己的靈魂出賣給特別利益,並為了個人利益而窮一生的時間掩飾真理。

耶穌召叫我們履行一套截然不同的倫理,告訴我們天主所重視的是服務而不是權力。他挑戰我們在此時此地開始活出天國的規則。這是強硬的推銷,也是教會必須再三學習的教訓。對擢升的欲求,可能稱為基督徒教會的頭號敵人。每個教派、會眾和牧者都受到誘惑,留心注意第一位而不是事奉天國的需要。我們受到名銜、服裝和教堂的誘惑;我們受誘惑宣講推銷的話,而不是忠誠的話。個人的野心並非由雅各伯和若望開始,亦非由他們作結束。

45節:人子不是來受服事,而是來服事人

「45 因為人子,不是來受服事,而是來服事人,並交出自己的性命,為大眾作贖價。」

耶穌所要求的不會超過他所付出的。從孩提到死亡,他塑造服務和犧牲。雖具有天主的形體,「卻使自己空虛,取了奴僕的形體,與人相似,形狀也一見如人;衪貶抑自己,聽命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斐2:5-8)。降生成人和釘十字架,兩者都是偉大的服務與犧牲的行動。

「為大眾作贖價。」耶穌曾告訴門徒,他必須死亡;現在告訴門徒個中的理由。「贖價」一詞見於新、舊二約,指稱一筆支付的金額來釋放囚犯或使奴隸獲得自由。猶太人的其中一個祭獻,就是宰殺動物來贖人的罪。現在,耶穌說,他將交出自己的性命,為大眾作贖價。他透過這幾句話,提出贖罪的神學。耶穌所必須飲的杯,所指的是天主給罪過的懲罰,他雖沒有犯罪,但都一一承擔了(參閱10:45; 14:24)。

耶穌為他的門徒塑造服務和犧牲,但他完成一些門徒不能完成的事。唯有耶穌能充作大眾的贖價。耶穌在救恩計劃中擔當獨特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