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旬期第三主日(舉行候洗者考核禮)

「1猶太人的逾越節近了,耶穌便上了耶路撒冷。在殿院裡,他發見了賣牛、羊、鴿子的,和坐在錢莊上兌換銀錢的人就用繩索做了一條鞭子,把眾人連羊帶牛,從殿院......」(若 2:13-25)(3月7日)

聖經:若 2:13-25

釋經

13-17節:我父的殿宇

「13猶太人的逾越節(希臘文:pascha)近了,耶穌便上了耶路撒冷。 14在殿院裡,他發見了賣牛、羊、鴿子的,和坐在錢莊上兌換銀錢的人,15就用繩索做了一條鞭子,把眾人連羊帶牛,從殿院(希臘文:hierou)都趕(希臘文:exebalen)出去,傾倒了換錢者的銀錢,推翻了他們的桌子; 16給賣鴿子的人說:「把這些東西從這裡拿出去,不要使我父的殿宇(希臘文:ton oikon tou patros mou)成為商場(希臘文:oikon emporiou)。」 17他的門徒就想起了經上記載的:『我對你殿宇所懷的熱忱,把我耗盡』的話。」

「猶太人的逾越節」(13節)。逾越節是在尼散月十四日,按照出12章的規定慶祝的,並接著在十五至廿二日慶祝無酵節。

「耶穌便上了耶路撒冷」(13節)。逾越節是所有朝聖慶節中最神聖的節日,猶太人要往聖殿祭獻。人們在兩種意義上「上耶路撒冷」:首先,耶路撒冷是一座山城,所以照字面的意義,他們要上去。第二,耶路撒冷是聖城,所以,朝聖者有一種上到天主的臨在中的感覺。

在逾越節期間,耶路撒冷的人口會由五萬人增加至十八萬人。住宿和飲食的問題是十分緊張的。聖殿將擠迫得幾乎透不過氣來。

這是若望記載的三次逾越節的第一次(也參閱6:4; 11:55ff)。5:1也可能提及另一次逾越節,但更可能是不同的慶節。對觀福音記載耶穌的唯一的逾越節,就是在他現世生命結束前。根據若望福音所載的三次逾越節,我們相信耶穌的傳教生活長達二至三年。

「在殿院裡(hiero)」(4節)。耶穌在殿院裡發見了賣動物的人和兌換銀錢的人。唯有最好的、無瑕的動物才接納作祭獻,而且,即使從鄰近的加里肋亞前來,亦很難保持動物的完美狀態──為那些來自羅馬或埃及或更遙遠的人,這更加是不可能的。

兌換銀錢也是需要的,因為旅客從不同國家帶來錢幣,而米市納規定推羅(Tyrian)幣可用作繳交殿稅(羅馬人不准猶太人鑄造錢幣)。有些學者稱,羅馬錢幣是不適宜的,因為它們刻有凱旋的肖像和有關他是神的銘文。然而,推羅錢幣刻有類似的標誌,並認為這種錢幣的極好質素(準確的重量和銀的量)使它們成為可接受的。

殿院(heiros)包括整座聖殿的建築群,而這些賣主的位置幾乎肯定是外邦人庭院,即聖殿的外圍。較早前,他們的位置是在克德龍谷的,大司祭蓋法准許他的支持者把貨攤移往聖殿,藉此向公議會中的敵人報仇。的確,如果情況是這樣的話,那麼,肯定有很多人因聖殿的商業活動而感到不快──當然有蓋法的敵人,但也包括因不必要的擠迫和在聖殿範圍發出陣陣臭氣而感到不快的人。沒有人阻止耶穌,大概因為他們樂於見到他把討厭的人趕出聖殿範圍。然而,我們可想像,蓋法必然因他的權威受到挑戰而憤怒。

「就用繩索做了一條鞭子,把眾人連羊帶牛,從殿院都趕(希臘文:exebalen)出去」(15節)。我們最常遇到exebalen這個字,是跟驅魔相連繫的。

隨著城內有超過萬多名朝聖者在聖殿祭獻,看來那裡很可能有數以百計,甚至數以千計的羊和牛──儘管當中也有不少窮人,他們是可以祭獻鴿子的。那裡的氣氛好像街頭賣物會,有數十或數百名賣主。那裡亦常有潛在的危險,就是發狂的動物可能掙脫並褻瀆聖殿最神聖的部份。那裡有很大的喧鬧聲和氣味,不可能完全遠離至聖所。說句公平話,我們必須承認梅瑟法律所規定的祭獻制度是凌亂的、血腥的、有臭味的,但這些賣主臨在聖殿,使情況更加惡化,因為他們增加擠迫和強調商業。

「為一個人單獨把數以千計的羊和牛趕出聖殿範圍,這不但是懷有先知的膽量又令人敬畏的行動,也是在人多得站不下的聖殿中間的一個行動的奇蹟」。耶穌推翻兌換銀錢的人的桌子,又命賣鴿子的人把鴿子拿出去。

在對觀福音,耶穌批評買賣人把聖殿作成了賊窩,使人想到問題在於他們不道德的商業手法。然而,在若望福音,耶穌不是批評他們的倫理行為,而是他們出現在「我父的殿宇。」他命令,「不要使我父的殿宇(希臘文:ton oikon tou patros mou)成為商場(希臘文:oikon emporiou)。」「殿院(heiros)現在稱為殿宇(oikos)。這不僅是人們聚集朝拜天主的地方(heiros),也是以色列的天主臨在人們中間的地方;耶穌稱天主為『我的父親』的住處(oikos)」。

這裡間接提到匝14:21:「到那一天,在萬軍的上主的殿裡,必再沒有一個商人。」這是耶穌首次確定天主是他的父親,但是,在18節挑戰他的人卻未能聽到這話。

藉著行動,耶穌,這個完全屬於聖殿權力結構以外的人,挑戰聖殿當局,確實動搖它的基礎。耶穌在年中其中一個最重要的慶節期間,使聖殿崇拜的方法陷於混亂,干預聖殿制度,以致當日不能奉獻祭品或獻儀。

「他的門徒就想起了」(17節)──在復活後,門徒開始明白在聖殿所發生的一切。「我對你殿宇所懷的熱忱,把我耗盡。」這句話是來自詠69:10;聖詠的作者哀悼自己因為忠信於上主而受苦。若望引述這篇聖詠……給讀著對於了解潔淨聖殿故事的含意提供一個重要的解釋提示。耶穌的職務要植根於他對父親的殿宇的熱忱,而這熱忱將導致疏離。

我們要注意,耶穌的盛怒不是針對那些從事或帶領朝拜的人,而是針對那些偏離朝拜的人……他在聖殿的行動可以描述為『對你殿宇所懷的熱忱』,是對聖殿的積極態度,而不是完全的拒絕。

18-22節:三天之內,我要把它重建起來

「18猶太人便追問他說:「你給我們顯什麼神跡,證明你有權柄作這些事?」 19耶穌回答他們說:「你們拆毀這座聖殿(希臘文:naon),三天之內,我要把它重建起來。」20猶太人就說:「這座聖殿(希臘文:naos)建築了四十六年,你在三天之內就會重建起它來嗎?」 21但耶穌所提的聖所(希臘文:aou),是指他自己的身體。22所以,當他從死者中復活以後,他的門徒就想起了他曾說過這話,便相信了聖經和耶穌說過的話。」

「猶太人便追問他說」(18節)。在本福音,經常提到猶太人。很多情況都是中立的,而在一些罕有的場合更是正面的(12:11),但「猶太人」將逐漸被認為是耶穌的敵人。

「你給我們顯什麼神跡」(18節)。如果「猶太人」相信耶穌違反法律,這不是我們期待的回應。他們顯然看到潔淨聖殿是一項先知的、可能是默西亞的行動,而他們期望先知來行奇蹟,好能證明他們的權柄。他們的問題看來更相似邀請耶穌帶領他們理解,而多於挑戰他──儘管這邀請如得不到答案,便可能很快變成敵視。馬爾谷把這些猶太人識別為司祭長和經師(11:18),並告訴我們,他們正密謀殺害耶穌──但我們要謹記,對觀福音把潔淨聖殿的故事編排在耶穌傳教生活的結尾,而視這行動加速他被釘十字架的原因。

「你們拆毀這座聖殿(希臘文:naon),三天之內,我要把它重建起來」(19節)。在先前有關聖殿的參照,所用的字是heiro,即整座聖殿的建築群。現在耶穌用naon這個字,所指的是聖殿的聖所。

正如本福音經常發生的,耶穌的說話可從兩個層面來理解。『聖殿』一字同時用作形容宗教的殿宇,也形容『身體』,正如格前3:16; 6:19。『拆毀』一字同時用來形容拆毀房屋,以及身體的消亡。所以,『重建』一字可以用來形容豎立建築物,而基督徒不斷用它來形容死者的復活。

從表面來看,耶穌挑戰這些猶太人拆毀黑落德興建的聖殿,並提出會在三天內重建──這是他們對耶穌的理解。在本福音,耶穌的敵人,甚至他的門徒,一向這樣誤解他。這些猶太人當然不能接受這挑戰──拆毀這座宏偉的建築物,來試探耶穌,看看他能否在三天之內重建。聖殿是天主的神聖住處,他們很難想像任何人拆毀它(儘管羅馬人於公元70年將毀滅它)。對觀福音記載,耶穌的敵人將聲稱他威脅拆毀聖殿並在三天內要另建一座,但連他們的證據也不相符合(谷14:58-59)。若望福音給我們提供他確曾說過這話的唯一記錄。

但是,按照第二層的意義,耶穌當然是暗示自己的死亡和復活。他的身體就是要被拆毀的聖殿。甚至耶穌的門徒在他復活之前,還對於第二層意義一竅不通。在那時候,他們就想起了他曾說過這話(22節)。

這對比是清楚的。聖殿的建立,是為天主作見證,也是吸引人接近天主的方法,但現在是欽崇的對象,是自己的目的。因此,它已經可以拆毀的。但是,在臨終的痛苦和邁向自我保存的行動中,聖殿的管理人將毀滅天主與人在其身上相遇的那一位?。

「這座聖殿建築了四十六年」(20節)。聖殿的建築工程是在大黑落德統治期間,即主前20或19年開始,這意味著耶穌潔淨聖殿的行動於公元27或28年發生。這時候,聖殿的主要工程已完成,但其中的裝飾仍繼續,直至公元63年,即在羅馬人毀滅聖殿七年前。

但耶穌所提的聖所,是指他自己的身體」(21節)。在本福音,解釋時常以旁白的形式出現,來澄清讀者的誤解(參閱6:64,71; 7:5,39; 11:13,51-52; 12:6,33; 20:9)。正是耶穌的身體將成為「天主在世的活居所,聖殿的一切意義的滿全,以及一切真實朝拜的中心。在這『聖殿』裡,將進行最終的祭獻。

「所以,當他從死者中復活以後,他的門徒就想起了他曾說過這話,便相信了聖經和耶穌說過的話」(22節)。耶穌在公開傳教生活期間,將嘗試給他的門徒準備接受他的苦難,但他們不能理解。這時候,門徒們仍期待一位戰士與君王的默西亞,而死亡和復活的暗示只會使他們混淆。其後,在耶穌復活後,整個圖象突然清晰。他們將相信「聖經和耶穌說過的話。」這裡沒有說明是那一段聖經,但可能是詠69:10。有趣的是,若望把「聖經和耶穌說過的話」並列,使人想起耶穌的話具有莫大的權威。

23-25節

「23當耶穌在耶路撒冷過逾越節慶節時,有許多人看見他所行的神跡,便信從了他;24 耶穌卻不信任他們,因為他認識眾人;25 他並不需要誰告訴他,人是怎樣的,因為他認識在人心裡有什麼。」

23節「有許多人看見他所行的神蹟,便信從了他」:耶穌在耶路撒冷行了什麼神蹟,行了多少神蹟,聖史隻字未提,但由此可以推斷一定行了不少的神蹟,最低限度不只一個,因為「神蹟」一詞在原文為複數。可是這些人的信仰大多是浮泛的,因此耶穌不信任他們。耶穌認識眾人(1:47; 21:17),就如天主聖父認識眾人一樣。若望說這句話,似乎是舊約上「天主的看法與人不同:人看外貌,上主卻看人心」那句話的餘音(撒上16:7)。既然耶穌是全知的天主,當然不需要任何人來給他為人作證。只因這些人的信德不甚堅固,所以耶穌還得等待一個適當的時機,現在他還不願意給他們公開講論天國的奧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