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旬期第四主日 (不舉行候洗者考核禮)

「那時候,耶穌看見了一個生來瞎眼的人。他的門徒就問耶穌說:「辣彼,誰犯了罪?是他,還是他的父母,竟使他生來瞎眼呢?......」(若9:1-41)(3月22日)

聖經:若 9:1-41

釋經

1-5節:他看見了一個生來瞎眼的人

「1耶穌前行時,看見了一個生來瞎眼的人。2他的門徒就問他說:「辣彼,誰犯了罪?是他,還是他的父母,竟使他生來瞎眼呢?」3耶穌答覆說:「也不是他犯了罪,也不是他的父母,而是為叫天主的工作在他身上顯揚出來。4趁著白天,我們應該做派遣我來者的工作;黑夜來到,就沒有人能工作了。5當我在世界上的時候,我是世界的光。」

「辣彼,誰犯了罪?是他,還是他的父母,竟使他生來瞎眼呢?」(2節)。門徒的問題假設痛苦的是由罪惡引致的。這可能是父母的罪過。出20:5說:「我,上主,你的天主是忌邪的天主;凡惱恨我的,我要追討他們的罪,從父親直到兒子,甚至三代四代的子孫」──這思想在出34:7;戶14:18以及申5:9等重複。或者,這可能是瞎子的罪過。如果是這樣的話,他的罪就是必然在母胎中出現,因為他是生來的瞎子。按照當時的猶太人思想,這可能是因為他們反省到雅各伯和厄撒烏在母胎中的博鬥。

瞎子和他的父母肯定習慣聽到瞎眼是罪過的結果。他們可能假設那人之所以瞎眼,不知怎樣是他們的過錯。他們甚至可能對於導致瞎眼的個別罪過有自己的理論。他們每次聽到有人提出罪過與痛苦之間的連繫時,他們會更加感到痛苦。

「也不是他犯了罪,也不是他的父母,而是為叫天主的工作在他身上顯揚出來」(3節)。耶穌否認那人的痛苦是由罪過導致的。他的情況反而是一個機會,讓耶穌治癒那人,從而揭示天主的工程。我們應記得,天主的工程可能藉著逆境而揭示的,我們的信仰在逆境中可能是令人信服的見證。

然而,我們也不應忘記,罪過與痛苦之間是有連繫的。在這瞎子的情況中,那不是真實的,但時常是真實的。並非所有的痛苦是罪過導致的,但所有罪過都導致痛苦。耶穌給顯示我們,罪與痛苦並非總是相關的,也並非從不相關的。當我犯時,便會傷害自己和最親近的人。

耶穌表示,罪惡不是這瞎子的疾病的原因。可是,門徒卻以為事情是這樣,但他們是錯的。

「我們應該做派遣我來者的工作;黑夜來到,就沒有人能工作了」(4節)。「我們」一詞包括門徒,也及於今日的教會。我們必須有一份迫切感,因為當我們不能工作,時間便來了。在末世意義上──基督第二次來臨──這是真實的,但在另一個意義上,這也是真實的。例如,有一個鄰居最近突然去世。我曾經常與他交談,但從沒有給他見證我的信仰。現在,機會已失去,不會再回來。有一天,我也會死亡的。不論我行什麼善,都必須在我還生活和能夠的時候去做。

「當我在世界上的時候,我是世界的光」(5節)。光明與黑暗是若望福音有關善與惡的象徵。若望在福音的序言宣告,聖言把光明帶給眾人。「光在黑暗中照耀,黑暗決不能勝過他」(1:4-5)。

「當我在世界上的時候」暗示什麼要來──耶穌的苦難。他將要死亡,而黑暗將降臨在他的門徒身上。由於復活和聖神的恩賜,黑暗將是暫時的──但畢竟是可怕的。

「我是(希臘文:eimi)世界的光」(5節)。在若望福音有幾句「我是」(ego eimi)─使人想起天主在出谷紀3:14的回應:「我是自有者。」在本節經文裡,我們發現eimi而不是ego eimi,但意思是相同的。較早前,耶穌用ego eimi來宣告他是世界的光(8:12)。

耶穌是世界的光,他來啟迪人認識天主。這瞎子代表一個機會,讓耶穌展示他帶來光明的使命。他將把身體的光明帶給一個瞎子,正如他會把屬靈的光明帶給世界。

6-7節:他去了,洗了,回來就看見了

「6耶穌說了這話以後,便吐唾沫在地上,用唾沫和了些泥,把泥抹在瞎子的眼上,7對他說:「去,到史羅亞水池裏洗洗罷!」──史羅亞解說「被派遣的」──瞎子去了,洗了,回來就看見了。」

當時的人相信唾液的醫治用途。在此,在耶穌的手裡,民間藥方變成身體的治癒和屬靈的啟示的媒介。但是,我們要特別注意,那人沒有表達信德或要求治癒。他的角色是被動的,直至他在史羅亞水池洗。

史羅亞水池是位於城內隧道盡頭的蓄水池。在很早以前,希則克雅王在面對亞述攻城時,從克德龍谷開鑿一條長長的隧道,讓水源進入耶路撒冷,以保護城中的食水供應(編下32:2-8,30;依22:9-11;列下20:20)。

史羅亞解作「派遣」(apestalmenos──與 apostle同一字根)。在若望福音中,作者指出,耶穌是被派遣的那一位。他說:

──「你們認識我,也知道我是那裏的;但我不是由我自己而來,而是那真實者派遣我來的,你們卻不認識他;我認識他,因為我是出於他,是他派遣了我」(7:28-29)。

──「那麼,父所祝聖並派遣到世界上來的,因為說過:我是天主子,你們就說:你說褻瀆的話麼?」(10:36)。

──「看見我的,也就是看見那派遣我來的」(12:45)。

耶穌「吐唾沫在地上,用唾沫和了些泥,把泥抹在瞎子的眼上」(6節)。耶穌利用泥土,使人想起創世的故事,天主從地上的灰泥帶來生命(創2:7)。耶穌治癒瞎子,這行動是創造的,而不只是恢復的。那人生來瞎眼,從沒有享受那可以恢復的視力。耶穌反而從 ex nihilo(空虛)創造視力,正如天主從空虛中創造世界。

「到史羅亞水池裏洗洗罷」(7節)。耶穌指示那些在水池裡洗洗,使人想起納亞曼和厄里叟的故事(列下5:9-14)。在兩個例子,洗滌是必要的,治療者沒有陪同病人到水池,而治癒只在那人服從後發生的。

「瞎子去了,洗了,回來就看見了」(7節)。那人被治癒了。不但他的眼睛被治好了,但第二個奇蹟也出現。當耶穌治癒這人的眼睛,他也給予他精神的能力來理解他所看見的東西。

8-12節:這不是那曾坐著討飯的人麼?

「8於是,鄰居和那些素來曾見他討飯的人,就說:「這不是那曾坐著討飯的人麼?」9有的說:「就是這人。」有的說:「不,是另一個很相似他的人。」那人卻說:「就是我。」10他們問他說:「你的眼睛究竟是怎樣開的呢?」11他答覆說:「名叫耶穌的那個人,和了些泥,抹在我的眼上,給我說:你往史羅亞去洗洗罷;我去了,洗了,就看見了。」12他們又問他說:「那個人在那裏?」他說:「我不知道。」

「這不是那曾坐著討飯的人麼?」(8節)。那人的鄰居認出他,但也有人沒有承認他。有人以為他是那個瞎子,有人以為他不過相似那瞎子。我們容易理解他們的混淆。天生瞎眼的是沒法治好的,所以,這不可能是那瞎子。此外,他們已習慣看見他在路邊討飯。

「不,是另一個很相似他的人」(9節)。那人看來已截然不同,因為他已看見了。我們的眼睛是心靈之窗。我們不但用眼睛來看其他人,而別人也透過我們的眼睛來看我們。這人的眼睛本是呆滯的和沒有生命的。他的姿態和行為是一個討飯的乞丐的行為。現在,他的眼睛已開了,而且充滿光明。他感到驚訝和興奮。他不再蹲伏在路上,或猶豫地在人群中行動,他不再是他們所認識的那人。難怪他們未能認出他來。

「名叫耶穌的那個人,和了些泥」(11節)。群眾的混淆給予那人機會,做耶穌的見證人。他的鄰居問他是誰,並且發生了什麼事──而他告訴了他們。這是四個質問的首個,其餘三個則由法利塞人提出(15-17,18-23,24-34節)。

13-17節:那天正是安息日

「13他們便將先前瞎眼的人,領到法利塞人那裏。14耶穌和泥開他眼睛的那天,正是安息日。15於是法利塞人又詰問他怎樣看見了。那人就向他們說:「他把泥放在我的眼上,我洗了,就看見了。」16法利塞人中有的說:「這人不是從天主來的,因為他不遵守安息日。」有的卻說:「一個罪人怎能行這樣的奇跡?」他們中間便發生了紛爭。17於是,他們又問瞎子說:「對於那開了你眼睛的人,你說什麼呢?」瞎子說:「他是一位先知。」

「於是法利塞人又詰問他怎樣看見了」(15節)。這是第二次質問──法利塞人的第一次。首先,他們問那人發生了什麼事。當他告訴他們時,他們便把注意力轉到安息日之上。從他們的角度來看,那人的情況是屬於慢性的,而不是急性的。即使延遲到安息日結束才治癒,也不是生死攸關的。由於這是安息日,不論耶穌或瞎子都可心一起等待安息日結束。因此,法利塞人認耶穌已違反法律,在安息日履行不必要的工作。揉搓(把泥混和唾沫)是安息日禁止的其中一項行為。治病也是。把泥放在眼上也是。

「一個罪人怎能行這樣的奇跡?」(16節)。這是若望的諷刺語的一個例子。治癒瞎子是指向基督的一個神蹟。瞎子明白那一點,但法利塞人拒絕看見──瞎子看見,但法利塞人看不見真理。

我們怎能知道一個奇蹟是指向真先知或假先知。按照瞎子的情況,法利塞人應用一個簡單的測試。如果治癒違反天主的法律,它必定不是來自天主。然而,那規則導自他們作出錯誤的結論,因為他們依賴辣彼對法律的解釋,而不是法律本身來決定什麼是許可的和不許可的。換句話說,耶穌違反的,不是天主的法律,而是人對法律的解釋。另一個問題是法利塞人的驕傲;他們自以為擁有光明,他們拒絕耶穌的光明。

然而,法利塞人本身就這事也意見分歧。有人說:「一個罪人怎能行這樣的奇跡?」他們繼續質問那個瞎子的意見。在11節,那人認出治癒者是耶穌。現在,他對耶穌的理解顯露出來,他回答:「他是一位先知。」在38節,他將採取最後的一步,稱耶穌為主。

18-23節:他生來就瞎麼?

「18可是猶太人不肯相信他先是瞎子而後看見了,等到叫了復明者的父母來,19問他們說:「這是你們的兒子麼?你們說他生來就瞎麼?怎麼他現在竟看見了呢?」20他的父母答覆說:「我們知道這是我們的兒子,也生來就瞎。21如今他究竟怎麼看見了,我們卻不知道;或者誰開了他的眼睛,我們也不知道。你們問他罷!他已經成年,會說自己的事了。」22他的父母因為害怕猶太人,才這樣說,因為猶太人早已議定:誰若承諾耶穌是默西亞,就必被逐出會堂。23為此,他的父母說:他己經成年,你們問他罷!」

「這是你們的兒子麼?你們說他生來就瞎麼?怎麼他現在竟看見了呢?」(19節)。這是法利塞人提出三次質問中的第二次。法利塞人質問過那人後,便質問他的父母。第四部福音把質問者識別為「猶太人」,其意思是「猶太人權威」。父母也是猶太人──因此他們關注會被逐出會堂,因為這意味著遭到團體排斥,並與天主隔離。厄上10:8更認為一個人的財產會被充公。

「他己經成年,你們問他罷」(21節)。由於父母感到害怕,所以很小心地──膽怯地──回應。他們肯定,這是他們的兒子,而他是生來瞎眼的,但他們不知道誰給他開眼。他告訴那些權威的人士,如果他們想得到答案,就應問他們的兒子發生了什麼事。

那是值得注意的!父母當然因為自己的兒子生來瞎眼而感到莫大的悲哀。他們可能感到內疚,假設他們要為兒子的殘疾負責。他們要特別照顧他,保護他。眼見他在路上討飯,他們必定感到痛苦。現在,他們突然看見兒子復明,卻未能享受這個奇蹟。他們發現自己陷於猶太權威人士與那個治癒兒子的人之間的爭論。面對可能被逐出會堂,他們便遺棄兒子,說:「他己經成年,你們問他罷。」

24-25節:有一件事我知道

「24於是法利塞人再把那先前瞎眼的人叫過來,向他說:「歸光榮於天主罷!我們知道這人是個罪人。」25那人回答說:「他是不是罪人,我不知道;有一件事我知道:我曾是個瞎子,現在我卻看見了。 」

這是第四次,也是最後一次質問,即法利塞人的第三次質問。「歸光榮於天主罷!」這句話,是一個技術詞語,呼籲人真實,尤其在承認罪過方面。權威人士要求那人肯定他們發現耶穌是罪人。

法利塞人說,「我們知道」──是尼苛德摩所用的同一說話(3:2)。「知道」一詞在本章節中重複出現了十一次。它是重要的,因為這是一個有關看見和知道的故事。法利塞人假設他們知道耶穌是罪人,但他們確實不知道他是誰,或者他從那裡來(29節)。

26-34節:莫非你們也願意做他的門徒麼?

「26他們又問他說:「他給你作了什麼?怎樣開了你的眼睛?」27他回答說:「我已經告訴了你們,你們不聽;為什麼又願意聽呢?莫非你們也願意做他的門徒麼?」28他們辱罵他說:「你去做他的門徒好了!我們是梅瑟的門徒。29我們知道:天主曾給梅瑟說過話;至於這人,我們不知道他是從那裏來的。」30那人回答說:「這真奇怪!你們不知道他是從那裏來的,他卻開了我的眼睛。31我們都曉得天主不俯聽罪人,只俯聽那恭敬天主,並承行他旨意的人。32自古以來從未聽說:有人開了生來就是瞎子的眼睛。33這人若不是由天主來的,他什麼也不能做。」34他們卻向他說:「你整個生於罪惡中,竟來教訓我們?」便把他趕了出去了。

「我已經告訴了你們,你們不聽;為什麼又願意聽呢?莫非你們也願意做他的門徒麼?」(27節)。這人嘲弄質問者,表現出很大的勇氣。他的一生都活在黑暗裡,並突然發現自己受到質問者注意。大多數人會被壓倒,但這人卻說:「他是不是罪人,我不知道;有一件事我知道:我曾是個瞎子,現在我卻看見了。」他拒絕被拖進一些他不知道的意見,並有信心地表明他所知道的。他的見證的能力反映在當權者的憤怒。他們竟發現輸給一個乞丐。儘管他們能夠詳細提出法律的細節,卻被他的個人作證駁倒。

「你去做他的門徒好了!我們是梅瑟的門徒。我們知道:天主曾給梅瑟說過話;至於這人,我們不知道他是從那裏來的」(29節)。這節經文描述在若望福音成書時,法利塞人與教會之間的衝突。法利塞人自認為梅瑟的門徒,而福音的讀者知道聖史給這樣的姿態提供什麼答案。這就是:如果猶太人確實明白梅瑟寫了什麼,他們便會掌握他對耶穌的描述(5:39-40)。在最後一天,梅瑟本身將是他們的指控者(5:45-46)。「這真奇怪!」(30節)。

這段經文充滿諷刺語:

──瞎子看見,但那些有眼睛的人選擇不看真理。

──當權者要求那人藉譴責耶穌為罪人而歸光榮於天主,但那人藉著為基督作見證而歸光榮於天主。

──當權者繼續質問,企圖在那人的證言中發現漏洞。他的反應則是詢問他們是否願意做耶穌的門徒。

──當權者表示,梅瑟的權威是來自天主,但他們不知道耶穌從那裡來──暗示他必然不是來自天主。那人在回應時卻指出一個顯明的真理:「這人若不是由天主來的,他什麼也不能做!」

──當權者暗示,一個人不能同時是梅瑟和耶穌的門徒,而必須選擇其中一人。第四部福音的訊息是,一個人只可能藉著忠於耶穌而忠於梅瑟。

──當權者重申「我們知道」,卻重複披露他們的無知(和他們的盲目)。

──當權者指控那人企圖教訓他們。讀者意識到他能夠這樣做,但他們拒絕學習(或看見)。

「我們都曉得天主不俯聽罪人」(31節)。我們必須謹記背景。先前的瞎子推翻他的質問者,這是嘲弄。在別處,聖經給我們肯定,天主確實聆聽和寬恕那些承認罪過的罪人(若一1:9)。

「便把他趕了出去了」(34節)。他們把他逐出會堂,或者純粹叫他離開?如果是前者,那麼,逐出會堂是永久的或是暫時的?22節使人覺得,他們把他逐出會堂,但學者在這一點上卻意見分歧。大多數人認為這是驅逐,但有的說:這是純粹逐離他們的面前。任何驅逐將是激烈的譴責,而永遠的驅逐將是宗教、社會,以及財等方面的災難。

35-38節:你信人子麼?

「35耶穌聽說他們把他趕出去了,後來遇見了他,就給他說:「你信人子麼?」36那人便回答說:「主,是誰,好使我去信他呢?」37耶穌對他說:「你已看見他了,和你講話的就是!」38他遂說道:「主,我信。」遂俯伏朝拜了耶穌。」

「耶穌聽說他們把他趕出去了,後來遇見了他……」(35節)。在人需要的時候,耶穌便來到他那裡。金口若望說:「猶太人把那人趕出會堂;會堂的主卻找到了他。」初期閱讀若望福音的讀者無疑在耶穌的再現找到很大的希望。他們很多人遭會堂排斥。

「你信人子麼?」(35節)。首先,他治癒那人,而現在他問那人是否相信──其意義是:「你信任我嗎?」在這語境內,人子所指的是天主降生的啟示,他把他的生命賜給世界(參3:13-14;6:53,27;12:23;13:31)。

「主,是誰,好使我去信他呢?」(36節)。法利塞人先傾向於不相信耶穌,這人則先傾向於相信。他曾經驗耶穌的憐憫和德能。現在,耶穌只要填滿空白之處,所以那人知道要相信誰。當耶穌承認自己是人子,那人承認他的信仰並朝拜他──他屬靈的眼睛開啟的最後一步。

「他遂說道:『主,我信。』遂俯伏朝拜了(希臘文:prosekunesen)耶穌」(38節)。Prosekunesen可解作「表現很大的順從/尊重」或「朝拜」。學者就這個意思上意見分歧,但語境似乎是傾向於「朝拜」。

39-41節:難道我們也是瞎子麼?

「39耶穌遂說:「我是為了判別,才到這世界上來,叫那些看不見的,看得見;叫那些看得見的,反而成為瞎子。」40有些和他在一起的法利塞人,一聽了這話就說:「難道我們也是瞎子麼?」41耶穌回答說:「你們如果是瞎子,就沒有罪了;但你們如今說:我們看得見,你們的罪惡便存留下來了。」

耶穌沒有強迫瞎子或當權者相信或不信。他行動的方式揭示天主的光榮,並讓人自行選擇。瞎子的回應是相信,而當權者的回應是不信。

我們想起耶穌對尼苛德摩的話:

「天主竟這樣愛了世界,甚至賜下了自己的獨生子,使凡信衪的人不至喪亡,反而獲得永生,因為天主沒有派遣子到世界上來審判世界,而是為叫世界藉著衪而獲救。那信從衪的,不受審判;那不信的,已受了審判,因為他沒有信從天主獨生子的名字。」(3:16-18)

耶穌沒有奪去法利塞人的視力,他們之所以盲目,是因為他們拒絕看見。他們驕傲,假設自己看得清楚,並拒絕任何與他們信念不一致的事物。耶穌沒有審判他們,但他們經已被審判,因為他們沒有相信天主子。這個審判的原則……見於整部福音。這個標記證實一個試探,顯示出那些看到治癒的人的信德或無信。

法利塞人抗議:「難道我們也是瞎子麼?」他們當然是瞎眼,因為他們拒絕不看。耶穌告訴他們,他們更好是瞎眼,因為這樣,他們就不需為他們的罪負責。「但你們如今說:我們看得見,你們的罪惡便存留下來了。」他們把瞎子描述為罪人,他們的證據就是他的痛苦。耶穌現在把他們描述為罪人,證據是他們拒絕看見耶穌、世界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