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期第二主日

「那時候,若翰見耶穌向他走來,便說:「看,天主的羔羊,除免世罪者!這位就是我論及他,曾說過:有一個人在我以後來,成了在我以前的,因他原先我而有......」(若1:29-34)(1月15日)


聖經:若 1:29-34

釋經

19-51節:背景

那連繫1:19-51的主題,就是為耶穌作證……作證是第四部福音的中心主題……因此第四部福音,耶穌的整個故事充滿審訊的中心情景;證人被召,提供見證,而證言不斷受到耶穌的敵人質疑和拒絕,直至最終經歷最後的審訊。耶穌藉這一切表現為天主啟示的見證人;他對從父的所見所聞作證(3:32),並支持他作出最終的見證──即父的見證;父藉著若翰,藉著祂給予耶穌履行的工作,以及藉著舊約而為耶穌作證(5:31-47)。

此外,29-42節給了耶穌一系列稱銜,發展一套強而有力的基督論。洗者若翰稱耶穌為天主的羔羊(29,36節);在我以前的人(30節);聖神停在他身上(33節);天主子(34節)。若翰的門徒稱耶穌為辣彼(38節)。安德肋稱他為默西亞(41節)。43-51節繼續給予稱銜。納塔乃耳稱耶穌為辣彼、天主子、以色列的君王(49節)。耶穌以宣稱自己為人子來完成基督論(51節)。

29-34節:天主的羔羊

「29第二天,若翰見耶穌向他走來,便說:「看,天主的羔羊(希臘文:ide ho amnos tou theou),除免世罪者! 30這位就是我論他曾說過:有一個人在我以後來,成了在我以前的,因他原先我而有。31連我也不曾認識他,但為使他顯示於以色列,為此,我來以水施洗。」32若翰又作證說:「我看見聖神彷彿鴿子從天降下,停在他身上。 33我也不曾認識他,但那派遣我來以水施洗的,給我說:你看見聖神降下,停在誰身上,誰就是那要以聖神施洗的人。34我看見了,我便作證:他就是天主子。」

「第二天」(29節)。這福音以序言(1:1-18)、一段很長的神學陳述開始。然後,洗者若翰作證自己不是默西亞(1:20),但來「修直上主的道路」(1:23)。他也證明要來的那一位是如此偉大,以致「當不起解他的鞋帶」(1:27)。「第二天,他見耶穌向他走來」(29節)。我們再一次遇見洗者若翰與耶穌的關係。即使在若翰死後和耶穌復活後,若翰的名聲仍繼續吸引門徒(宗18:25; 19:1-5)。雖然若望福音在成書的時候,洗者若翰已死了幾十年,但聖史仍詳細確立和再確立耶穌是較偉大的,而洗者若翰是較微小的。

──序言說,若翰「不是那光,只是為給那光作證」(1:8)。若翰呼喊說,「這就是我所說的:那在我以後來的,成了在我以前的,因他原先我而有」(1:15)──清楚指出耶穌的先存。

──當若翰面對司祭和經師時,他喊說:「我不是默西亞」(1:20)。他進一步聲稱自己不是厄里亞,而是「我是在曠野裡呼喊者的聲音:修直上主的道路吧」(1:23)。

──他以「兄弟立嗣」這法律,向百姓指出他並不是「新娘以色列」的至親,他連「解他的鞋帶(申命紀傳統)也不配」(申25:5-10;若1:26-27;路3:16)或「連提他的鞋(盧德傳傳統)也不配 」(盧4:7-12;瑪3:11)。

──若翰宣告耶穌是「天主的羔羊,除免世罪者」(29節)。

──他確立耶穌優越的權威,說:「有一個人在我以後來,成了在我以前的,因他原先我而有」(30節)。

──洗者若翰說,他施洗的目標是「為使他(耶穌)顯示於以色列」(31節)。

──他稱耶穌為天主子(34節)。

「看,天主的羔羊(希臘文:ide ho amnos tou theou),除免世罪者!」(29節)。重要的元素是「天主的」。根據聖經的思想,唯有天主才除免或寬赦罪過。

「天主的羔羊」這句詞言使人想起:

──逾越節羔羊,牠的血拯救以色列免受死亡,並為他們脫離埃及而作準備(出12章)。在若望福音,其中最重要的構想是逾越節的主要情景……逾越節……是一個整部福音的一個神學基礎。由於快將慶祝逾越節(2:13),而逾越節是紀念並慶祝以色列人脫離埃及為奴之地的歷史事件,所以,逾越節羔羊在猶太教,並不被視為贖罪的犧牲,但初期教會很快在聖體聖事的光照下重新闡釋逾越的象徵意義(例如:格前5:7-8)。的確,在若望福音,耶穌被釘十字架與宰殺逾越節羔羊連繫起來。例如,第四部福音的作者把耶穌在釘十字架時,他的腿沒有被打斷一事(19:33)跟出12:46有關逾越節羔羊的教導(13:36)連繫起來。

──天主給亞巴郎的羔羊來代替把依撒格獻祭(創22:8-13)。

──依撒意亞先知書受苦僕人詩歌中的羔羊,描寫一人藉著犧牲而救贖他的人民。「他受虐待,仍然謙遜忍受,總不開口,如同被牽去待宰的羔羊;又像母羊在剪毛的人前不出聲,他也同樣不開口」(依53:7)。這肯定成為教會對基督的理解重要的部份,而洗者若翰也許是第一個見到這點的人。

──每日為贖人的罪而在聖殿獻祭的羊。洗者若翰的父親是司祭(路1:5),他當然熟悉這些祭獻。

──默5的羔羊「已得勝了」(默5:5)。二十四位長老要歌唱讚揚這羔羊,「惟有你當得起接受那書卷和開啟它的印,因為你曾被宰殺,曾用你的血,從各支派、各異語、各民族、各邦國中,把人贖來歸於天主」(默5:9)──天使也重複讚頌(默5:11-12),還有「天上、地上、地下和海中的萬物」(默5:13)。這得勝的羔羊粉碎世上的惡勢力。默示錄的圖象,即被宰殺的羔羊十分切合我們在洗者若翰的末世宣講所認識的。

──耶肋米亞的「馴服被牽去宰殺的羔羊」(耶11:19)。

我們無需在這些意義中選擇。它們匯合在若翰的「天主的羔羊,除免世罪者」這句話裡。正如在第四部福音時常出現的,用新的方式來使用舊的象徵。

「有一個人在我以後來,成了在我以前的,因他原先我而有」(30節)。洗者若翰比耶穌大數個月(路1:36),但耶穌成了在他以前的,因他原先若翰而有。這是間接指稱耶穌的先存,是聖史在序言中提出的(1:1-5)。

「連我也不曾認識他,但為使他顯示於以色列,為此,我來以水施洗」(31節)。若翰與耶穌是親戚(路1:36),自童年以認識對方的,但若翰現在才認識耶穌的真正身份。唯有天主的啟示才使他能夠認識。對基督的認識往往是啟示的機會,是天主的恩賜。若翰的角色是向別人揭示他所得的啟示。他開始他的職務時,對耶穌的理解還未完整,而且由於死亡,也看不見耶穌的整個使命。然而,他的職務是重要的,因為他向以色列顯示基督。

「若翰又作證說:『我看見聖神彷彿鴿子從天降下,停在他身上」(32節)。若望福音沒有詳細敘述耶穌的受洗,只講述若翰看見「聖神彷彿鴿子從天降下」(32節)。聖神停(meno)在耶穌身上,這是重要的。Meno這動詞經常出現在若望福音,而且被翻譯成「住在」(15:1-11)。它形容一個深入和持久的關係,而不是短暫或偶爾的關係。耶穌與聖神之間的關係是深入而持久的,他也給予門徒那個與聖神的關係(20:22)。

「那派遣我來以水施洗的,給我說:你看見聖神降下,停在誰身上,誰就是那要以聖神施洗的人」(33節)。看見聖神和聽到聲音,這使若翰最終明白耶穌是誰。這節經文把只以水施洗的若翰跟以聖神施洗的耶穌對比。以水施洗基本上是具有消極的意義:它是潔淨。但以聖神施洗是積極的。它是賦予在天主內的新生命。

「我看見了,我便作證(希臘文:memartureka,源自martureo):他就是天主子」(34節)。為作真正的證人,人必須看見或經驗他要作證的東西。若翰可以成為真正的證人,因為他曾看見聖神和聽到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