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苦難主日(聖枝主日)路加所載主耶穌基督的受難始末

「到了時候,耶穌就入席,宗徒也同衪一起。耶穌對他們說:「我渴望而又渴望,在我受難以前,同你們吃這一次逾越節晚餐。我告訴你們:非等到它在天主的國內成全了,我決不再吃它......」(路 22:14-23:56)(3月20日)


聖經:路 22:14-23:56

釋經

14-23節:他接過杯來

「14到了時候,耶穌就入席,宗徒也同衪一起。15耶穌對他們說:「我渴望而又渴望,在我受難以前,同你們吃這一次逾越節晚餐。16我告訴你們:非等到它在天主的國內成全了,我決不再吃它。」17耶穌接過杯來,祝謝了說:「你們把這杯拿去,彼此分著喝吧!18我告訴你們:從今以後,非等到天主的國來臨了,我決不再喝這葡萄汁了。」19耶穌拿起餅來,祝謝了,擘開,遞給他們說:「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而捨棄的。你們應行此禮,為紀念我。」20晚餐以後,耶穌同樣拿起杯來,說:「這杯是用我為你們流出的血而立的新約。」21「但是,看,負賣我者的手同我一起在桌子上。22人子固然要依照所預定的離去,但那負賣人子的人是有禍的。」23他們便彼此相問,他們中那一個要做這事。」

「我渴望而又渴望,在我受難以前,同你們吃這一次逾越節晚餐」(15節)。對觀福音同意,這是遵守逾越節的法律(瑪26:17-19;谷14:12-14;路22:7,15)。若望福音把這頓晚餐安排在早一天(參閱若18:28; 19:31)。逾越節慶祝以色列民從埃及的奴役中解放出來,並建立為天主的子民。這次與耶穌的門徒一起慶祝的逾越節,就是開始他們從罪惡中解放出來,並建立教會作為天主的新子民。

「我告訴你們:非等到它在天主的國內成全了,我決不再吃它」(16節)。有人疑問耶穌在這頓逾越節晚餐中有沒有吃喝。路加沒有告訴我們。耶穌渴望在天國的默西亞宴席。

「耶穌接過杯來」(17節)。要注意,他以杯來開始,而不是餅。再進一步注意有兩杯(17,20節)。傳統的逾越節是飲用四杯酒的,以及兩杯和四杯之間的關係是不肯定的。「你們把這杯拿去,彼此分著喝吧」(17節)。分著喝的杯將使基督的門徒合一。

「耶穌拿起餅來,祝謝了,擘開,遞給他們」(19節a)。這四個行動是耶穌餵飽五千人(9:16)和厄瑪烏晚餐(24:30)上所做的是相同的,除了在那兩個情況中,他祝福餅,而在這裡是祝謝的。「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而捨棄的。你們應行此禮,為紀念我」(19節b)。這個現在式的命令語暗示延續的行動,例如「繼續做」或「定期做這事」。逾越節提醒以色列,天主代表他們干預(出12:14),而這晚餐將提醒耶穌的門徒,他代表他們而干預的。

「晚餐以後,耶穌同樣拿起杯來,說:『這杯是用我為你們流出的血而立的新約』」(20節)。其他對觀福音說:「這是我的血,新約的血」(瑪26:28;谷14:24)。路加的語言強調「盟約」而不是「血」。梅瑟藉著向祭台和百姓灑血來認可舊的盟約(出24:6-8)。耶穌藉著傾流自己的血來認可新的盟約。在第一次逾越節,百姓藉著羔羊的血而得救;在這逾越上,我們藉著這羔羊的血而得救。

「但是,看,負賣我者的手同我一起在桌子上。人子固然要依照所預定的離去,但那負賣人子的人是有禍的」(21-22節)。路加沒有敘述出賣,也沒有提及負賣者的名字。耶穌清楚顯示,他是跟從天主的計劃,但這並不減少負賣者對自己行為要負的責任。

「他們便彼此相問,他們中那一個要做這事」(23節)。在其他對觀福音,門徒都憂閃起來,問他說:「難道是我嗎?」(瑪26:22;谷14:19)。在這裡,他們卻彼此相問。

24-38節:又起了爭論

「24在他們中又起了爭論:他們中數著誰最大?25耶穌給他們說:「外邦人有君王宰治他們,那有權管治他們的,稱為恩主;26但你們卻不要這樣:你們中最大的,要成為最小的;為領袖的,要成為服事人的。27 是誰大呢?是坐席的還是服事人的?不是坐席的嗎?可是我在你們中間卻像是服事人的。28在我的困難中,與我常常相偕的,就是你們。29所以我將王權給你們預備下,正如我父給我預備下了一樣;30為使你們在我的國裡,一同在我筳席上吃喝,並坐在寶座上,審判以色列十二支派。31 西滿,西滿,看,撒殫求得了許可,要篩他們樣篩麥子一樣。32但是我己為你們祈求了,為叫你信德不致喪失,待你回頭以後,要堅固你弟兄。」33伯多祿向他說:「主,我己經預備同你一起下獄,同去受死。」34耶穌說:「伯多祿,我告訴你:今天雞未叫以前,你要三次說不認識我。」35然後又給他們說:「我以前派遺你們的時候,沒有帶錢囊、口袋及鞋,你們缺少了什麼沒有?」他們說:「什麼也沒有缺。」36耶穌向他們說:「可是如今,有錢囊的,應當帶著;有口袋的也一樣;沒有劍的,應當賣去自己的外衣,去買一把。37我告訴你們:「經上所載:『衪被列於叛逆之中』的這句話,必要應驗在我身上,因為那有關我的事,快要終結。」38他們說:「主,看,這裡有兩把劍。」耶穌給他們說:「夠了!」

「在他們中又起了爭論:他們中數著誰最大」(24節)。較早前,耶穌告訴門徒他將要死亡之後,門徒的反應是,他們爭論當中誰是最大的。耶穌領來一個小孩子,對他們說:「在你們眾人中最小的,這人才是最大的」(9:46-48)。門徒似乎沒有從那次經驗中汲取教訓。猶達斯和伯多祿二人將會負賣耶穌。但門徒之間的爭論,是另一種負賣。耶穌召叫他們度一個無私侍奉的生活,但他們卻繼續生活在個人的野心裡。

「外邦人有君王宰治他們,那有權管治他們的,稱為恩主」(25節)。權力與統治是外邦人的玩意,在天國裡是沒有的。門徒生活在羅馬人的管治下,曾體驗被支配的民族所受的壓迫,並明白到權力與統治黑暗的一面。

「但你們卻不要這樣:你們中最大的,要成為最小的;為領袖的,要成為服事人的。是誰大呢?是坐席的還是服事人的?不是坐席的嗎?可是我在你們中間卻像是服事人的」(26-27節)。耶穌已揭示天主;這是一個倒轉的世界,在此,最後的將成為最先的,最先的將成為最後的(13:30)。他最近才指出一個在聖殿銀庫裡投入兩文錢的窮寡婦,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個寡婦比別人投入的更多」(21:3)。他剛才在席間服事門徒,這通常是僕人或婦女的工作。他還有做什麼來幫助他們明白無私的僕人?他能再做一件事:死在十字架上。

「在我的困難中,與我常常相偕的,就是你們」(28節)。這是門徒真正要得到的偉大。「所以我將王權給你們預備下,正如我父給我預備下了一樣;為使你們在我的國裡,一同在我筳席上吃喝,並坐在寶座上,審判以色列十二支派」(29-30節)。我們需要包括在內。「十二支派」不是從經驗的、以色列民族的有限意義來理解,而是指稱以耶穌的血來認可的新約所重新建立的以色列,即教會。

「西滿,西滿,看!」(31節a)。自從耶穌召叫他作門徒後,一直稱他為伯多祿,但現在叫他的舊名字西滿。這重複的呼叫提醒我們,耶穌稍後叫「掃祿,掃祿」(宗9:4)。

「撒殫求得了許可,要篩他們樣篩麥子一樣。但是我己為你們祈求了,為叫你信德不致喪失,待你回頭以後,要堅固你弟兄」(31-32節)。撒殫篩門徒的要求相似試探約伯的要求(約1-2章)。撒殫要篩他們,但耶穌要為伯多祿祈求。耶穌需要伯多祿負起領袖的角色,將來堅固其餘的門徒。耶穌的祈來看似沒有獲得俯聽,因為伯多祿將要跌倒,正如耶穌在34節親自承認的。然而,伯多祿的失敗將是暫時的,之後他要恢復信德,並堅固他的兄弟。在宗徒大事錄,伯多祿變得他現在所想像的那樣堅強。他聲稱,「主,我己經預備同你一起下獄,同去受死」(33節)。耶穌復活後,他做事時,將沒有半點猶豫不決或畏縮。

「我以前派遺你們的時候,沒有帶錢囊、口袋及鞋,你們缺少了什麼沒有?」(35節)。在兩次場合,耶穌派遣門徒出外傳教,囑咐他們不要帶儲備品,而他們不缺任何東西。第一次,他派遣十二人(9:1-6)。第二次,他派遣七十二門徒(10:1-12)。

「可是如今,有錢囊的,應當帶著;有口袋的也一樣;沒有劍的,應當賣去自己的外衣,去買一把」(36節)。前面的日子跟先前的截然不同,因為門徒不能依賴人家的款待。現在,他們必須裝備自己,因為世界將拒絕他們,如同拒絕他們的師傅一樣。有關劍的評論是誇張的語法,強調他們將要面對的危險。

「我告訴你們:經上所載:『他被列於叛逆之中』的這句話,必要應驗在我身上,因為那有關我的事,快要終結」(37節)。這經文引自依53:12。耶穌快將被控告違法,也將在兩名罪犯中間被釘十字架。

他們說:「主,看,這裡有兩把劍。」耶穌給他們說:「夠了!」(38節)。門徒不明白耶穌有關劍的說話的象徵意義,而他們也未能聆聽他召叫他們做僕人。耶穌的回應是惱怒和不屑的。時間短速,他不能教導他們還拒絕學習的東西。他們的武器快將他們列入罪犯之列,因為他們中一人用劍砍了大司祭的僕人(22:50)。

39-46節:耶穌往橄欖山去

「39耶穌出來,照常往橄欖山去,門徒也跟著去了。40到了那地方,耶穌便給他們說:「你們應該祈禱,免得陷於誘感。」41遂離開他們,約有投石那麼遠,屈膝祈禱,42說:「父啊!你如果願意,請給我免去這杯吧!但不要隨我的意願,惟照你的意願成就吧!」43有一位天使,從天上顯現給他,加強他的力量。44他在極度恐慌中,祈禱越發懇切;他的汗如同血珠滴在地上。45他從祈禱中起來,來到們徒那裡,看見他們都因憂悶睡著了,46就給他們說:「你們怎麼睡覺呢?起來祈禱吧!免得陷於誘感。」

「耶穌出來,照常往橄欖山去,門徒也跟著去了」(39節)。路加把所有門徒包括在這情景,但瑪竇(26:37)和馬爾谷(14:33)則只包括伯多祿、雅各伯和若望。路加先前採用「照常」這短語,來形容形耶穌定期到會堂崇拜(4:16)。耶穌把公開崇拜(會堂)的力量跟私人崇拜(在橄欖山上祈禱)的力量結合,是我們生活的超卓模範。「你們應該祈禱,免得陷於誘感」(40節)。耶穌知道撒殫已要求「篩」門徒的機會,而這正是他們求助的機會。

「遂離開他們,約有投石那麼遠,屈膝祈禱」(42節)。這美麗的祈禱把耶穌不想受苦的渴望和他對天父的交付概括在一句話裡。這是值得我們仿傚的重要祈禱。天主有時賜給我們所祈求的,有時准許一個不同的結果,但把那結果轉化成合意的東西。

「有一位天使,從天上顯現給衪,加強他的力量。他在極度恐慌中,祈禱越發懇切;他的汗如同血珠滴在地上」(43-44節)。路加在耶穌受誘惑的故事沒有提及天使(4:1-13;參閱瑪4:11;谷1:13),但在此加入。

路加照顧到他的希臘文化讀者;他們會把「恐慌」(在內心掙扎的意義上)解釋為軟弱。「恐慌」這個翻譯,其形象好像運動員流著汗。兩者不是指向猶豫或不肯定,而是一個運動員在比賽開始時所強烈集中的力量。這祈禱發現耶穌為手頭的掙扎而集中和準備。路加也「剔除(耶穌)對伴侶的需要,和馬爾谷所強調的恐怖和悲傷……因為他(和希臘讀者)都把這一切理解為惡習的標記,而不是德行的標記。耶穌在橄欖山上的經驗,好像雅各伯與天神搏鬥的經驗(創32:24-32)。

如果耶穌感到恐慌,他的門徒也感到恐慌。他從祈禱中起來,來到們徒那裡,看見他們都因憂悶睡著了,就給他們說:「你們怎麼睡覺呢?起來祈禱吧!免得陷於誘感」(45-46節)。瑪竇(26:40-45)和馬爾谷(14:37-41)三次敘述耶穌發覺門徒睡著了,但路加只敘述了一次。路加軟化了門徒的失敗,加上「因憂悶」這短語。他們因四週的環境而感到不知所措,他們既不能控制,也不能明白,他們於是睡著了。每個父母都知道耶穌給門徒說話背後的沮喪。他知道這時刻是多麼重要,告訴門徒要準備,但他們沒有這樣做。現在已是太遲了。他再告訴他們要祈禱,但群眾已到來。

47-53節:猶達斯走近了耶穌

「47耶穌還說話的時候,來了一群人,那十二人之一,名叫猶達斯的,走在他們前面;他走近了耶穌,要口親他。48耶穌給他說:「猶達斯,你用口親來負賣人子嗎?」49 耶穌左右的人一見要發生的事,就說:「主,我們可以用劍砍嗎?」50他們中有一個人用劍砍了大司祭的僕人,把他的右耳削了下來。51耶穌說道:「至此為止。」就摸了摸那人的耳朵,治好了他。52耶穌對那些來到他跟前的司祭長,和聖殿警官並長老說:「你們拿著刀劍棍棒出來,好像對付強盜嗎?53我天天同你們在聖殿裡的時候,你們沒有下手拿我;但現在是你們的時候,是黑暗的權勢!」

「耶穌還說話的時候,來了一群人,那十二人之一,名叫猶達斯的,走在他們前面;他走近了耶穌,要口親他。耶穌給他說:『猶達斯,你用口親來負賣人子嗎?』」(47-48節)。這負賣甚至因猶達斯的友好姿態而顯得更不可信任。

「耶穌左右的人一見要發生的事,就說:『主,我們可以用劍砍嗎?』他們中有一個人用劍砍了大司祭的僕人,把他的右耳削了下來。耶穌說道:『至此為止。』就摸了摸那人的耳朵,治好了他」(49-51節)。門徒首先要求指導,然後其中一人用較早前提及的劍來砍大司祭的僕人(38節)。在緊張的場面,他們感到混亂和害怕,所以,他們也好像混亂的、害怕的人那樣行動。耶穌阻止暴力並修補損害。即使現在,耶穌是治癒者。

「耶穌對那些來到他跟前的司祭長,和聖殿警官並長老說:『你們拿著刀劍棍棒出來,好像對付強盜嗎?我天天同你們在聖殿裡的時候,你們沒有下手拿我』」(52-53節)。耶穌注意到他們之所以沒有公開行動,是因為「他們害怕百姓」(22:2)。「『但現在是你們的時候,是黑暗的權勢!』」(53b節)。路加告訴我們,在誘惑之後,魔鬼「離開了(耶穌),再等待機會」(4:13)。機會已到來。不但是黑夜,而似乎黑暗的權勢己受控。

54-62節:女人,我不認識他

「54他們既拿住耶穌,就帶著解到大司祭的住它。伯多祿遠遠地跟著。55他們在庭院中間生了火,一起環坐,伯多祿也坐在他們中間。56有一個使女看見他面對火光坐著,便定睛注視他說:「這個人也是同他一起的。」57 伯多祿否認說:「女人,我不認識他。」58過了不久,另一個人看見他說:「你也是他們中的。」伯多祿說:「你這個人!我不是。」59約隔一個時辰,又有一個人肯定說:「這個人,確是同他一起的,因為他是加利肋亞人。」60伯多祿說:「你這個人!我不懂你說的。」他還說話的時候,雞便叫了。61主轉過身來,看了看伯多祿,伯多祿就想起主對他說的話來:「今天雞叫以前,你要三次不認我。」62伯多祿一到外面,就悽慘地哭起來了。」

「他們既拿住耶穌,就帶著解到大司祭的住它。伯多祿遠遠地跟著......伯多祿一到外面,就悽慘地哭起來了。」(54-62節)。再一次,我們很容易批評伯多祿只遠遠地跟著耶穌,但我們必須注意,他到底是唯一跟著的門徒。伯多祿負賣耶穌,如同猶達斯那麼肯定,雖然他缺少猶達斯的預謀和惡意向。我們容易批評伯多祿三次不認主,但我們必須首先反省自己,當一段友誼或一份工作處於危急關頭,我們對自己的信仰有多麼開放。如果表達我們的信仰,會使我們不受歡迎的話,我們會否默默地站著不語?伯多祿的救贖在以下的時刻立即開始:(1)雞啼,和(2)耶穌轉過身來,看了看伯多祿。伯多祿想起耶穌曾預言這次負賣,他哭起來了。耶穌的凝視穿透他的心靈,而那凝視好像手術刀一樣,恢復他的健康。耶穌己為他祈求,待他回頭以後,要堅固你弟兄(22:32),而這一刻展開了他的回頭。伯多祿完全懺悔,將永不再離棄耶穌,即使面對著危險。

63-71節:你們說了,我就是

「63那些羈押耶穌的人,戲弄他、打他;64又蒙起他來,問衪說:『你猜一猜:是誰打你?』65他們還說了許多別的侮辱衪的話。66天一亮,民間長老及司祭長並經師集合起來,把耶穌帶到他們的公議會裡,說:『67 如果你是默西亞,就告訴我們吧!』耶穌回答他們說:『即便我告訴你們,他們也不會相信。68如果我問,他們也決不回答。69從今以後,人子要坐在大能者天主的右邊。』70眾人於是說:『那麼,你就是天主子了?』耶穌對他們說:『你們說了,我就是。』71他們說:『我們何必還需要見證呢?我們親自從他的口中聽見了。』」

如果你是默西亞,就告訴我們吧……那麼,你就是天主子了?」(67,70節)。這些是正確的問題,卻要求錯誤的答案。耶穌是否默西亞和天主子,這是他的身份、使命和職務的中心。然而,他們提問的目標是要得到證據來指控耶穌。他拒絕做對他們有利的事,並直接告訴他們,他們不樂於相信。他的其餘答案暗指達7:13和詠110:1。

「耶穌對他們說:『你們說了,我就是』」(70b節)。如果耶穌答「是」,那麼,他會有褻瀆的罪,按照猶太人法律而不是羅馬法律來指控。再一次,耶穌沒有直接回答,卻把問題轉移到提問者身上。七十賢士本的讀者會高興地發現大司祭的反語,不經意地把耶穌稱為 ego eimi(即在出3:14中,那「自有者」從荊棘叢中向梅瑟的啟示,ego eimi ho on)。Ego eimi是天主的名字。

「他們說:『我們何必還需要見證呢?我們親自從他的口中聽見了』」(71節)。聽見了什麼?耶穌沒有肯定自稱為默西亞或天主子,但也沒有否認。他們已來證明他有罪,這是他們所做的事。

1-12節:於是,他們全體把耶穌押送到比拉多面前

「1於是,他們全體起來,把耶穌押送到比拉多面前,2開始控告他說:『我們查得這個人煽惑我們的民族,阻止給凱撒納稅,且自稱為默西亞君王。』3比拉多遂問耶穌說:『你是猶太人的君王嗎﹖』耶穌回答說:『你說的是。』4比拉多對司祭長及群眾說:『我在這人身上查不出什麼罪狀來。』5他們越發堅持說:『他在猶太全境,從加利肋亞起,直到這裡施教,煽惑民眾。』6比拉多聽了,就問耶穌是不是加利肋亞人。7既知道他屬於黑落德統治,就把他轉送到黑落德那裡。這幾天,黑落德也在耶路撒冷。8黑落德見了耶穌,不勝欣喜,原來他早就願意看看耶穌,因為他曾聽說過關於耶穌的事,也指望他顯個奇蹟。9於是問了耶穌許多事,但耶穌什麼都不回答。10司祭長及經師站在那裡,極力控告衪。11黑落德及自己的待衛鄙視衪,戲笑衪,並給衪穿上華麗的長袍,把衪解回比拉多那裡。12黑落德與比拉多就在那一天彼此成了朋友,因為他們原先彼此有仇。」

「於是,他們全體起來,把耶穌押送到比拉多面前,開始控告他說:『我們查得這個人煽惑我們的民族,阻止給凱撒納稅,且自稱為默西亞君王』」(1-2節)。猶太人的領袖無權施行死刑,所以,他們把耶穌押送到比拉多,因為他有權威。由於耶穌不是羅馬公民,他只有少數權利。比拉多主要關注的是:(1)維持羅馬統治;(2)維持和平,以及(3)懲罰罪行。他把褻瀆或其他宗教犯規視為猶太人的內部問題,無意解決這些問題。因此,猶太人的領袖需要把他們的指控轉為比拉多會認真考慮的問題──煽動、逃稅等。路加已給我們準備了納稅的問題。猶太人領袖企圖陷害耶穌,問他有關向羅馬人納稅的問題,而耶穌回答:「凱撒的就應歸還凱撒」(20:25)。

「比拉多遂問耶穌說:『你是猶太人的君王嗎?』耶穌回答說:『你說的是。』比拉多對司祭長及群眾說:『我在這人身上查不出什麼罪狀來。』他們越發堅持說:『他在猶太全境,從加利肋亞起,直到這裡施教,煽惑民眾』」(3-5節)。比拉多宣佈耶穌無罪,是這他三次宣佈中的第一次(4,14,22節)。大司祭和群眾抗議耶穌煽惑民眾,而提及他是從加里肋亞來的。

「比拉多聽了,就問耶穌是不是加利肋亞人。既知道他屬於黑落德統治,就把他轉送到黑落德那裡。這幾天,黑落德也在耶路撒冷」(6-7節)。提及加里肋亞,此舉似乎是要顯示耶穌活動的地理範圍,但也是企圖把耶穌標籤為潛在的暴動者。提及加里肋亞把無意中為比拉多提供「出路」。加里肋亞是黑落德的管治範圍。比拉多藉著把耶穌送往黑落德,(1)擺脫有關問題,並(2)承認黑落德的權威。黑落德很高興看到耶穌,因為他想看耶穌行奇蹟。基督徒在依53:7的光照下解釋耶穌的沈默:「他受虐待,仍然謙遜忍受,總不開口」(也參閱宗8:32-35)。黑落德因耶穌拒絕回答而被觸怒,並與兵士們一起譏笑耶穌。12節指出,黑落德與比拉多就在那一天彼此成了朋友,可能是因為比拉多把這案件轉介給黑落德,因而承認他的權威。

13-25節:我在這人身上並查不出罪來

「13比拉多召集司祭長、官吏及人民來,14對他們說:『你們給我送這個人來,好像是一個煽動民眾的人。看,我在你們面前審問了他,而你們告他的罪狀,我在這人身上並查不出一條來,15而且黑落德也沒有查出,因而又把他解回到我們這裡來,足見他沒有做過應死的事。16所以,我懲治他以後,便釋放他。』17每逢節日,他必須照例給他們釋放一個囚犯。18他們卻齊聲喊叫說:『除掉這個人,給我們釋放巴拉巴。』19巴拉巴卻是為了在城中作亂而下獄的。20比拉多又向他們聲明,願意釋放耶穌。21他們卻不斷地喊叫說:『釘在十字架上,釘在十字架上!』22比拉多第三次對他們說:『這人到底作了什麼惡事?我在他身上查不出應死的罪狀來。所以我懲治他以後,便釋放他。』23但是他們仍厲聲逼迫,要求釘衪在十字架上。他們的喊聲,越來越厲害。24比拉多遂宣判:照他們所請求的執行,25便釋放了他們所要求的那個因作亂殺人而下獄的犯人;至於耶穌,卻交出來,讓他們隨意處理。」

路加沒有解釋為什麼這些一向支持耶穌的民眾,為什麼現在反對他。也許猶太人的領袖聚集了一群屈從的民眾。諷刺的是,耶穌被控煽動民眾,但其實是宗教領袖煽動他們。黑落德釋族了耶穌,比拉多視之為無罪釋放。他宣告耶穌無罪;這是第二次的宣告(4,22節)。他建議鞭打,但如果耶穌是無罪的,那麼,比拉多的做法是不正當的。比拉多希望滿足民罪,又不用釘十字架。

「他們卻齊聲喊叫說:『除掉這個人,給我們釋放巴拉巴』」(18節)。巴拉巴(Barabbas)這名字是有趣的。Bar解作兒子,而Abba解作父親,因此,他的名字從字面上可翻譯成「父親的兒子」。民眾有兩個選擇:(1)一位真正的父親的兒子,和 (2)一位假的父親的兒子。他們選擇了虛假的、一個暴動者(19節),因而拒絕和平並選擇暴力。

「但是他們仍厲聲逼迫,要求釘衪在十字架上。他們的喊聲,越來越厲害」(23節)。比拉多有正確的證據,卻沒有正確的勇氣。他曾兩次在百姓身上強行不受歡迎的決定,導致民間的失序。另一次事件可能使他失去職位。他選擇了容易的途徑。

26-31節:他們抓住基勒乃人西滿

「26他們把耶穌帶走的時候,抓住一個從田間來的基勒乃人西滿,把十字架放在他身上,叫他在耶穌後面背著。27有許多人民及婦女跟隨著耶穌,婦女搥胸痛哭他。28耶穌轉身向她們說:「耶路撒冷女子!你們不要哭我,但應哭妳們自己及妳們的子女,29因為日子將到,那時,人要說:那荒胎的,那沒有生產過的胎,和沒有哺養過的乳,是有福的。30那時,人要開始對高山說:倒在我們身上吧!對丘陵說:蓋起我們來吧!31如果對於青綠的樹木,他們還這做,對於枯槁的樹木,又將怎樣呢?」

「他們把耶穌帶走的時候,抓住一個從田間來的基勒乃人西滿,把十字架放在他身上,叫他在耶穌後面背著」(26節)。羅馬兵士能徵用佔領國家的公民來務。耶穌被鞭打後,他虛弱得不能背負自己的十字架,所以,一名兵士抓住西滿替他背負。谷15:21描述西滿是亞歷山大和魯富的父親,他的讀者必定熟悉的。在羅16:13,保祿提及魯富,他可能或不可能是西滿的兒子。

「有許多人民及婦女跟隨著耶穌,婦女搥胸痛哭他」(27節)。這些婦女可能是禮節的哀悼者,也許希望為此而得到一個銅錢。耶穌告訴她們,要哭自己,警告她們,如果他現在面對可怖的時刻,那麼,她們稍後要面對更可怖的時刻。在那個文化中,人們珍惜孩子,但未來的日子是那麼可怖,以致那些沒有孩子的人會被視為幸福的,也許因為他們不要看見自己的子女受苦。對丘陵說:「蓋起我們來吧」,就是希望死亡。如果無辜者(綠樹)能受苦,那麼,有罪的(枯木)會有什麼遭遇(參閱則20章)。因此,若干年後,耶路撒冷會被羅馬人毀滅,而其大多數居民被殺。耶穌邀請這些婦女為耶路撒冷而哭。

32-43節:兩個兇犯

「32另有二個兇犯,也被帶去,同耶穌一同受死。33他們既到了那名叫髑髏的地方,就在那裡把耶穌釘在十字架上;也釘了那兩個兇犯:一個在右邊,一個在左邊。34耶穌說:『父啊,寬赦他們吧!因為他們不知道他們做的是什麼。』他們拈鬮分了衪的衣服。35民眾站著觀望。首領們嗤笑說:『別人,他救了;如果這人是天主的受傅者,被選者,就救他自己吧!』36兵士也戲弄衪,前來把醋給衪遞上去,說:37『如果你是猶太人的君王,就救救你自己吧!』38在衪上頭還有一塊用希臘文、拉丁及希伯來文字寫的罪狀牌:『這是猶太人的君王。』39懸掛中的凶犯中,有一個侮辱耶穌說:「你不是默西亞嗎?救救你自己和我們吧!』40另一個凶犯應聲責斥他說:『你既然受同樣的刑罰,連天主你都不怕嗎?41 這對我們是理所當然的,因為我們所受的,正配我們所行的;但是,這個人從未做過什麼不正當的事。』42隨後說:『穌,當你來為王時,請你記念我!』43耶穌給他說:「我實在告訴你:今天你就要與我一同在樂園裡。』」

「父啊,寬赦他們吧!因為他們不知道他們做的是什麼」(34節)。耶穌在較早前教導門徒為他們的仇人祈禱(6:27,35),現在,他實踐自己所教導的。羅馬兵士確實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所以,祈禱必然包括他們。然而,耶穌的真正仇人是猶太人的宗教領袖,因此,我們可以假設他也為他們祈禱。他們比兵士更有罪咎,他們也誤解耶穌的身份,以及他們所犯的嚴重錯誤。

耶穌受誘惑時,魔鬼在提出三個誘惑時,說:「你若是天主子」(4:1-13)。現在,領袖說:「如果這人是天主的受傅者,被選者,就救他自己吧!」(35節)。兵士說:「如果你是猶太人的君王,就救救你自己吧!」(37節)。罪犯說:「你不是默西亞嗎?救救你自己和我們吧!」(39節)。只有路加記錄耶穌與罪犯的對話。二人都要求救恩,但第一個是以譏笑的口吻來要求。第二個則承認自己有罪,並要求耶穌來為王時記念他。耶穌賜給第二個人所求的救恩。

44-45節:父啊!我把我的靈魂交托在你手中

「44這時,大約已是第六時辰,遍地都昏暗了,直到第九時辰。45太陽失去了光,聖所的帳幕從中日間裂開,46耶穌大聲呼喊說:「父啊!我把我的靈魂交托在你手中。」說完這話,便斷了氣。47百夫長看見所發生的事,遂光榮天主說:「這人實在是一個義人。」48所有同來看這景像的群眾,見了這些情形,都搥著胸膛,回去了。49所有與耶穌相識的人,和那些由加利肋亞隨侍他的婦女們,遠遠地站著,觀看這些事。50有一個人名叫若瑟,是一個議員,又是一個善良公正的人。51他原是猶太阿黎瑪特雅城人,一向期待天主的國;他沒有贊同其他人的計謀和作為。52他去見比拉多,要求耶穌的遺體。53他把遺體卸下,用殮布裹好,安葬在由巖石鑿成,而尚未葬過人的墓穴裡。54那天是預備日,安息日快到了。55從加利肋亞同耶穌來的那些婦女,在後邊跟著,觀看那墓穴,並觀看耶穌的遺體,是怎麼安葬的。56她們回去,就預備下香料和香膏。安息日,她們依照誡命安息。」

「這時,大約已是第六時辰,遍地都昏暗了,直到第九時辰。太陽失去了光,聖所的帳幕從中日間裂開」(44-45節)。也許,黑暗是一個標記,顯示許容黑暗的權勢在這時刻蔓延。也許,這是天主為其忠信的兒子哀傷的標記。也許這是給耶路撒冷人的警告。聖殿的帳幕把人從至聖所、即天主的居所分隔開來。唯有大司祭才能進入至聖所,而且是每年一次。裂開的帳幕象徵我們因著耶穌的犧牲,我們能自由接觸天主(參閱希10:20;弗2:14-15)。

「父啊!我把我的靈魂交托在你手中」(46節──引自詠31:6)。耶穌在路加福音所講最後的說話,與瑪竇和馬爾谷所記載的截然不同,在那裡,耶穌問天主為什麼捨棄了他。

路加描述四類人對耶穌之死有不同的反應:

──百夫長稱他實在是一個義人(47節)。

──群眾搥著胸膛(48節)。

──婦女們「遠遠地站著,觀看這些事」(49節)。婦女們見證耶穌的死亡,她們也會是復活的首批見證人(23:55-24:13;參閱若20:18)。

──若瑟,是一個議員,路加形容他是「一個善良公正的人」,他要求耶穌的遺體,並安葬好(50-53節)。這是勇敢的行動,因為若瑟的同事是敵視耶穌的。

路加在總結時說:「安息日,她們依照誡命安息」(56節)。安息日,正確地遵守,是治癒的時候。遵守安息日,這開始推動民眾從黑暗走到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