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期第四主日

聖經:路4:21-30

釋經

14-30節:耶穌到訪納匝肋會堂

讀經集把耶穌到訪家鄉的會堂這故事分為兩部份:

──14-21節描述耶穌起初受到眾人的歡迎,而他從書卷上選擇依撒意亞先知書。

──21-30節繼續耶穌的教誨,並記錄了會眾敵視的反應。

跟據上周日的經文可理解,路加把這個故事安排在耶穌傳教生活的開始,並非是按照時間的順序排列,而是因為這故事是耶穌的職務的型典例子,也是宗徒大事錄所載教會的職務的典型例子。這是耶穌和初期教會的故事,我們可看一看。

──耶穌在達味之城的一個馬槽裡來到猶太人中間(宏觀);現在他來到家鄉的會堂(縮影)。

──正如猶太人將因耶穌的教誨和奇蹟而歡迎他(宏觀),納匝肋人也「驚奇他口中所說的動聽的話」(縮影)。

──正如群眾受到宗教領袖的煽動而要求把耶穌釘十字架(宏觀),納匝肋人也因他的宣講而感到憤怒,並企圖把他推落山崖(縮影)。

──正如耶穌的復活將克服十字架(宏觀),他亦「由他們中間過去走了」(縮影)。

這也是宗徒大事錄的基本大綱。在該本書裡:

──宗徒將在耶路撒冷、每個猶太人的家鄉來開始他們的傳教生活。

──在聖神降臨那天,群眾將接納他們,並有三千人受洗(宗2章)。

──故事將很快轉變,教會將受到迫害,而且是嚴重的迫害。

──然而,教會迅速擴展。宗徒大事錄以保祿在羅馬為結局,他在羅馬住了兩年,「凡來見他的,他都接待。他宣講天主的國,教授主耶穌基督的事,都非常自由,沒有人禁止」(宗28:30-31)。

21-24節:你在葛法翁所行的一切

「21 他便開始對他們說:「你們剛才聽過的這段聖經,今天應驗了。」22眾人都驚奇他口中所說的動聽的話;並且說:「這不是若瑟的兒子嗎?」23他回答他們說:「你們必定要對我說這句俗語:醫生,醫治你自己!我們聽說你在葛法翁所行的一切,也在你的家鄉這裡行吧!」24衪又說:「我實在告訴你們:沒有一個先知在本鄉受到悅納(希臘文:dektos)的。

「你們剛才聽過的這段聖經,今天應驗了」(21節)。耶穌的宣講以「今天」這詞作開始。先知為未來傳遞許諾,但耶穌為今天傳遞許諾。等候已過去。時間已來到。現在,上主的神臨於耶穌身上。今天,他向貧窮人傳報喜訊。在這一刻,他向俘虜宣告釋放,向盲者宣告復明。他經已開始使受壓迫者獲得自由,宣佈上主恩慈之年(18節)。在路加福音,耶穌在幾次場合談及天主的國經已臨現(11:20; 16:16; 17:20-21)。

猶太人一直等待默西亞。他們在自己的歷史中,看見天主行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蹟,從分開紅海,以致消滅巴耳的先知,因此,我們將預期他們準備接納默西亞,但我們可能是錯誤的。正如我們將在本福音課所看到的,他們恰恰沒有準備。除了現時在曠野宣講的洗者若翰以外,他們最後一次看見先知,已是四百年前的事。但是,他們今天沒有期望有先知出現。自從天主應許默西亞以來,已是很久的事,而他們已逐漸厭倦等待,好像一個守衛在自己的崗位打盹睡。耶穌說:「你們剛才聽過的這段聖經,今天應驗了。」今天!但是,他們今天仍沒有準備!他們驚奇耶穌的話(22節),但幾乎立即逐驅他,並企圖殺掉他(30節)。

這故事為我們是有建設性的。耶穌已應許再來。自從他作出那應許,已是很久之前的事,而我們已疏於警惕,已厭倦等待。那日子將要來臨,耶穌將宣佈:「今天!」──一切將取決於我們是否準備迎接他。耶穌聲稱「你們剛才聽過的這段聖經應驗了」,就是要求聆聽者和讀者必須作抉擇。猶豫不決的態度是不可能的。

「眾人都驚奇他口中所說的動聽的話;並且說:『這不是若瑟的兒子嗎?』」(22節)。有些釋經學家認為這句評語是負面的。耶穌以為自己是誰?他是否自視過高?提及若瑟可能令人想起耶穌誕生時的尷尬情況。瑪13:54-56與谷6:2-3強化這一點,描寫人們從起初的反應都是負面的。然而,在路加的敘述,家鄉的群眾都「都驚奇他口中所說的動聽的話。」看來他們是驚訝於這個鄰家小子已開始令人振奮的工作,現在更臨在他們的講壇。

「這不是若瑟的兒子嗎?」這個問題好像是敘述者與讀者之間的玩笑,(因為)我們(路加的讀者)……知道耶穌是天主子,不是若瑟的兒子;他來是實現天主的目標,不是要受到魔鬼的要求(4:1-13),或者現在,受到他的鄉里的要求所局限。

「你們必定要對我說這句俗語:醫生,醫治你自己!我們聽說你在葛法翁所行的一切,也在你的家鄉這裡行吧!」(23節)。路加仍未報導耶穌在葛法翁所行的事,反而描寫耶穌到訪納匝肋後,立節前往葛法翁(31節)。然而,正如上文所指,路加把耶穌到訪納匝肋的故事按排得比馬爾谷或瑪竇的較早,因為他所關注的是強調這故事的重要性,而不是時間的次序。瑪竇告訴我們,耶穌在其傳教生活之初,便「離開納匝肋,來住在海邊的葛法翁」,甚至在他召叫門徒之前(瑪4:13)。馬爾谷則把他在葛法翁施教和行奇蹟等事件安排在傳教生活的開端(谷1:21-34)。若望描述他在加納行了第一個奇蹟後,立即前往葛法翁(若2:12)。這看來幾乎肯定,耶穌向納匝肋會眾講話時,他是住在葛法翁,而不是納匝肋。

耶穌的評語清楚顯示出,他曾在葛法翁行奇妙的事,而家鄉的人期望他至少為他們做同樣的事。他們呼籲耶穌把他的「動聽的話」(22節)跟偉大的行為相配。葛法翁住了許多外邦人,因此(在猶太人的心裡),他們是不值得的。現在,耶穌就在自己的百姓,即天主的子民當中,納匝肋期望他行偉大的事。在上下文中,「醫生,醫治你自己!」的意思似乎是:「如果你能夠醫治葛法翁那些不配的人,就應為你自己家鄉的人做得更好。」這呼籲他忠於小圈子。在十字架上,嘲笑者以同樣的態度來回應耶穌。他們嗤笑說:「別人,他救了;如果這人是天主的受傅者,被選者,就救他自己吧!」(23:35)。

「我實在告訴你們:沒有一個先知在本鄉受到悅納的」(24節)。先知是不會受到本鄉悅納的,因為先知不是要對小集團忠心。耶穌不能接受納匝肋人會強迫他縮小自己的傳教使命範圍。他不能對只慷慨對待自己的鄉里。他不能只專注於家鄉。他反而必須告訴這些家鄉的人一個事實:他們不願意聆聽,而他能預言他們的反應。他們不會高興的。的確,以色列拒絕先知的歷史是悠久的(列下36:16;耶2:30;亞2:12;瑪23:37;路13:34;得前2:15;希11:32ff)。先知很少受歡迎的,因為天主派遣他們說些不受歡迎的東西。他們提及審判,並呼籲人們改變。

出乎意料的是,本節中「悅納」一詞,可在19節找到同一個詞。先知宣佈上主「恩慈」(悅納)之年,但自己的人卻不「接受」他(參閱若1:10-11)。路加較傾向顯示出預言的應驗……在此,耶穌宣告知先在本鄉是不受到悅納的,而那些聆聽的人立即實踐這聲明。在納匝肋所受到的拒絕正為耶路撒冷受到的拒絕作準備和解釋:猶太人的拒絕不會敗壞耶穌的名聲。

25-27節:在以色列原有許多寡婦

「25我據實告訴你們:在厄里亞時代,天閉塞了三年零六個月,遍地起了大飢荒,在以色列原有許多寡婦,26厄里亞並沒有被派遺到她們中的一個那裡去,而只到了漆冬匝爾法特的一個寡婦那裡。27 在厄里叟先知時代,在以色列有許多癩病人,他們中沒有一個得潔淨的,只有敘利亞的納阿曼。」

「我據實告訴你們:在厄里亞時代……在以色列原有許多寡婦,但厄里亞並沒有被派遺到她們中的一個那裡去,而只到了漆冬匝爾法特的一個寡婦那裡」(25-26節)。群眾熟悉列王紀上17章的這個故事。在發生威脅生命的旱災期間,天主派遣厄里亞前往匝爾法特,向一個窮寡婦要求水和餅。她抗議只有一把麵,足夠為她自己和兒子做一個小餅,然後吃了等死。厄里亞叫她懷著信心,照所吩咐的去做,並應許「直到上主使雨落在這地上的那一天,缸裡的麵,決不會用完;罐裡的油,也決不會缺少」(列上17:14)。她照厄里亞的要求去做了,並得到適當的償報。後來,她的兒子死了,厄里亞為他祈禱,使他活復了。這可愛的故事只有一個問題:寡婦是外邦人。

「在厄里叟先知時代,在以色列有許多癩病人,他們中沒有一個得潔淨的,只有敘利亞的納阿曼。」(27節)。群眾同樣熟悉這個出自列下5:1-14的故事,但有同一的瑕疵:納阿曼是外邦人。耶穌提及納阿曼,必然特別激怒納匝肋的群眾,因為納阿曼是敘利亞軍長,提及他的名字會使人想起現時佔領以色列的羅馬軍隊。

路加經已報導若翰在曠野警告猶太群眾:「你們心裡不要以為:我們有亞巴郎為父。我給你們說:天主能從這些石頭中給亞巴郎興起子孫來」(3:8)。猶太人不可把他們與天主之間的關係為專享的特權。耶穌透過在葛法翁,一處有許多外邦人居住的地方所行的事(參閱瑪4:13)加強那個訊息。納匝肋人仍未拒絕耶穌,因為他們期望他會在納匝肋行更多奇事。不過,他現在清楚和果斷地說明,引述他們的聖經,使他們的期望破滅。他們不可只因為自己是猶太人,便預期享有的特權。

28-30節:在會堂中人都忿怒填胸

「28在會堂中聽見這話的人,都忿怒填胸,29起來把他出趕出城外,領他到了山崖上,─他們的城是建在山上的─要把衪推下去。30他卻由他們中間過去走了。」

「在會堂中聽見這話的人,都忿怒填胸」(28節)。猶太人想起依61:1,即耶穌在納匝肋引述的經文(18-19節),是對以色列的應許──默西亞向受壓迫的以色列傳報喜訊,治療以色列破碎了的心靈,並向被俘虜的以色列宣告自由。他們認為依61:2的「我們天主報仇的日子」(沒有包括在耶穌的引述)是應許審判以色列的敵人。換句話說,他們期望默西亞解救以色列,並報復以色列的敵人。不過,耶穌卻提醒他們歷史的低點,當天主向以色列降下飢荒,以審判他們,卻拯救一個外邦人寡婦。耶穌也提醒他們天主仁慈對待外邦人納阿曼。他的訊息正相反他們所期望聆聽的,所以感到非常憤怒。可是,我們不應判斷他們得太苛刻,因為我們也容易為了別人講一個我們不願意聽的事實而憤怒。

「起來把他出趕出城外,領他到了山崖上,─他們的城是建在山上的─要把衪推下去」(29節)。這可能是砸石的過程,把一個人推落山崖或推到一處低地,好使群眾能站在上面並砸石。肋24:14規定,用砸石頭要在城外進行(亦參閱宗7:58; 14:19)。要用石頭砸死假先知(申13:1-11)。然而,群眾的行為也可能純粹是一群憤怒的暴徒的行為,只是發洩他們的怒氣。

如上文所述,本故事是耶穌傳教生活,也是宗徒大事錄所載初期教會傳教生活的範例。它為我們準備:

──耶穌繼續強調向邦團體傳教。

──猶太人領袖越來越反對耶穌,群眾堅持耶穌要被釘十字架(23:18)。

──宗徒大事錄所載教會受到的迫害。

──在宗10章,隨著伯多祿所見的異像,教會最終接納外邦人。

──保祿的聲明:「你們要知道:天主的這個救恩已送給了外邦人,他們將要聽從」(宗28:28)。

「他卻由他們中間過去走了」(30節)。路加將敘述其他奇蹟地逃走的故事:

──一位天使把伯多祿從獄中救出(宗12:6-11)。

──群眾用石頭砸了保祿,以為他死了,就把他拉到城外。但他將甦醒過來,繼續往德爾貝傳教(宗14:19-20)。

──一次地震將使保祿和息拉從獄中解救出來,結果是獄警及其親人皈依(宗16:25-34)。

──四十名猶太人密謀反對保祿,並發誓要殺掉他,但他們未能向他下手(宗23:12-22)。

也許我們可概括地說,當一個人忠於天主的召叫,天主不會容許闖入者阻礙那召叫。但是,那召叫仍未受到完全的保護。天主的僕人被監禁、被砸石、遇到海難、被毆打,甚至殉道,但他們沒有被阻止。正如諾威治的朱利安(Julian of Norwich)說:「天主沒有說:『你不會遇到風暴,不會辛勤勞作,不會受到折磨,』但他說:『你不會被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