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8日常年期第二十三主日

福音:谷 7:31-37
耶穌又從提洛境內出來,經過漆冬,向著加里肋亞海,到了十城區中心地帶。有人給他帶來一個又聾又啞的人,求他給他覆手。耶穌便領他離開群眾,來到一邊,把手指放進他的耳朵裏,並用唾沫,抹他的舌頭,然後望天嘆息,向他說:「厄法達」就是說:「開了罷!」他的耳朵就立時開了, 舌結也解了, 說話也清楚了。耶穌遂囑咐他們不要告訴任何人;但他越囑咐他們,他們便越發宣傳;人都不勝驚奇說:「他所做的一切都好:使聾子聽見,叫啞吧說話。」

釋經

6-8章

由增餅奇蹟開始(6:30-44),馬爾谷敘述一連串奇蹟,包括治好一個又聾又啞的人(7:31-37),使盲人復明(8:22-26)。這段經文以伯多祿的宣認「你是默西亞」(8:29)為高峰。耶穌沿途遇到經師和法利塞人的反對(7:1-23; 8:11-13),門徒又缺乏信德(8:14-21)。當門徒擔心沒有足夠的餅時(要記得馬爾容已敘述過餵飽五千人和四千人),耶穌說:「為什麼你們議論沒有餅了?你們還不明白,還不瞭解嗎?你們的心仍然遲鈍嗎?你們有眼看不見,有耳聽不見嗎?」(8:17-18)。耶穌來醫治我們的身體,但他更大的目的是開啟屬靈的眼睛和耳朵。

31-35節:又聾又啞的人

「31耶穌又從提洛境內出來,經過漆冬,向著加里肋亞海,到了十城區中心地帶。32有人給他帶來一個又聾又啞的人(希臘文:mogilalon),求他給他覆手。33耶穌便領他離開群眾,來到一邊,把手指放進他的耳朵裏,並用唾沫,抹他的舌頭,34然後望天嘆息,向他說:「厄法達」就是說:「開了罷!」35他的耳朵就立時開了,舌結也解了(希臘文:kai eluthe ho desmos tes glosses),說話也清楚了。」

「耶穌又從提洛境內出來,經過漆冬,向著加里肋亞海,到了十城區中心地帶」(31節)。這個行程看來有點奇怪。漆冬位於提洛的北面,而加里肋亞海和十城區則位於東南部,因此,對一個由提洛前往十城區的人來?,他是無需經過漆冬的。有些學者認為馬爾谷不熟悉這一帶的地理,但似乎耶穌純粹決定在離開這地區去南方前到訪漆冬。

「十城區」一字源自希臘文deka和polis,解作「十個城鎮」──儘管組成的城市超過十個。大多數城鎮位於加里肋亞海和約旦河東面及南面,但大瑪士革(位於加里肋亞海東北六十里)也是其中一個城市。十城區不只是這些城市,也是它們位於的地區。其中的居民主要是外邦人,但亦有相當多的猶太居民。

這些城市由希臘人建立,猶太人討厭在他們的邊界有外邦人居住──這種不滿甚至有時導致衝突。希臘人想出一個方法,建立一個鬆散的聯邦,提供共同的防衛,不但對付猶太人的襲擊,也對付曠野的搶劫者。羅馬人鼓勵在十城區推動希臘文化,作為限制猶太人在區內影響的方法。在31節提及十城區是重要的,因為這顯示出耶穌選擇留在外邦人的地方,而不是返回加里肋亞附近更熟悉的城市。

「有人給他帶來一個又聾又啞的人,求他給他覆手」(32節)。這令人想起耶穌醫治癱子的情景,癱子由朋友帶他到耶穌那裡(2:1-2)。我們對這人或他的朋友認識的不多。有些可靠的學者認為他們是外邦人,但看來他們很可能是猶太人。考慮到馬爾谷特意地把那敘利亞腓尼基婦人稱為外邦人(26節),那麼,如果此間這男人不是猶太人的話,他亦同樣稱他為外邦人。此外,覆手是猶太人的治療方法,而要求耶穌覆手(32節),可能說明那人的朋友是猶太人。然而,經文沒有提及朋友或聾人的信德。

聾人一般都有講話的問題,因為他們聽不到說話應怎樣發音。聾人與耶穌門徒之間是十分相似的。那人不能聽又不能講。門徒不能了解耶穌所講的話,因此,妨礙了他們的宣講。他們也需要耶穌的接觸,好能看得到,聽得到和了解。我們也需要耶穌的接觸,好能了解。成功神學之所以受到歡迎,不過證實了屬靈方面的誤解在今天的教會廣泛流傳。教會內也出現分裂──種族、性別、國籍、教會和社會經濟等方面的分裂。我們上教堂,不是為了光榮天主,卻「為了我們會有什麼得著。」我們在無數情況下,表現出我們的盲目和失聰。我們也需要基督治癒的接觸。

耶穌「領他離開群眾,來到一邊」(33節)。我們不知道耶穌為什麼帶他到一邊來治療他。也許他的行動跟他先前想保持隱密是有關連的(24節)。

「並用唾沫,抹他的舌頭」(33b節)。治癒癱子有別於治癒婦人的女兒。在那個故事裡,耶穌沒有採取行動,他只是告訴母親,她的女兒已痊癒(29節)。如果耶穌在那次事件中太少投入的話,那麼,這次他似乎太投入了。他把手指放進他的耳朵裏,並用唾沫,抹他的舌頭。他望天嘆息。他命令說:「厄法達」,即「開了罷」(34節)。這些都是普遍的治癒程序。如果我們因耶穌向婦人所講苛刻的話而感到不安(27節),現在,我們也因他把手指放進耳朵和用唾沫抹他的舌頭等行動而感到不安。如果耶穌不說一句話都能治好婦人的女兒,那麼,為什麼對這個男人卻不同?保持緘默呢?

「然後望天嘆息,向他說:『厄法達』就是說:『開了罷』」(34節)。望天顯示耶穌依靠天父。他的嘆息顯示他的同情心和憐憫之心。「厄法達」是阿拉美語,馬爾谷為他的外邦讀者,而把這句話翻譯成「開了罷」。

「他的耳朵就立時開了, 舌結也解了(希臘文:kai eluthe ho desmos tes glosses)」(35節)。這形象是一個人的舌頭束縛了,即結巴,而在耶穌的命令下,他的舌頭再次得到活動和表達的自由。

耶穌接觸受影響的器官,吐唾沫,然後望天歎息,這裡任何一個行動都可以說是醫治的方法。但是,實際的治癒是透過耶穌具有權威的話而發生的。至於具有療效的姿勢都成為整個過程的一部份。

36-37節:人都不勝驚奇

「36耶穌遂囑咐他們不要告訴任何人;但他越囑咐他們,他們便越發宣傳(希臘文:ekerusson ,源自kerusso,跟kerygma,即初期教會的福音宣講);37人都不勝驚奇說:「他所做的一切都好:使聾子聽見,叫啞吧說話。」

「耶穌遂囑咐他們不要告訴任何人」(36節)。令人感到諷刺的是,那聾啞人現在可以清楚講話了,但耶穌卻禁止他和他的朋友談及這個奇蹟──可能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耶穌在較早前的一些事件中都命令人們保守靜默;他命令邪魔(1:25,34; 3:12),癩病人(1:44),和小女孩的父母(5:43)不要作聲,而我們不肯定是為了什麼原因。以下是幾個可能性:

──也許這些命令的目的是強調緘默是不可能的;傳播有關耶穌的喜訊是天主的行動,沒有人能阻止,甚至耶穌自己也不能阻止。
──也許在這階段,這些身體上的治癒未能真正地在理解的情況下講論,因為它們指向事件,而屬靈的轉變在於未來,即在耶穌復活之後。
──在1:44和7:36兩段經文中的說話是相同的,命令的目的可能是避免重蹈治癒癩病人之後事情的發展;各地的群眾鬧著要耶穌治癒的接觸,這妨礙他的行動,也打擾他治癒的使命。

「但他越囑咐他們,他們便越發宣傳」(36節)。正如在先前的故事裡(24節),耶穌不能隱藏,也沒有私隱。然而,馬爾谷沒有暗示群眾的宣傳──他們的福音宣講──是壞的(36節)。他反而描述他們「不勝驚奇」(37節)。

「人都不勝驚奇說:『他所做的一切都好』」(37a節)。他們宣告,「他所做的一切都好」(37節),傾聽創1:31:「天主看了他造的一切,認為樣樣都很好。」

他們的評價:「他甚至使聾子聽見﹐叫啞吧說話」(37節),暗指依35:5-6:「瞎子的眼睛要明朗,聾子的耳朵要開啟;那時瘸子必要跳躍如鹿,啞吧的舌頭必要歡呼。」32節採用了mogilalos一字,更強化了所引用的典故,因為這個字只在聖經裡出現過兩次,在這裡和在依35:6。

依35章跟馬爾谷福音有許多地方是連繫的。Geddert指出以下的平行文:

1. 「荒野和不毛之地,沙漠……將見到上主的榮耀」(依35:1-2),這應許在荒野餵飽群眾的事件中實現(6:35; 8:4)。
2. 「告訴心怯的人說:『鼓起勇氣來,不要畏懼!看,你們的天主……要親自來拯救你們』(35:4)的應許已實現,因為耶穌前來向身處風暴中的門徒說:「放心!是我。不要怕!」(谷6:50)。
3. 「那時瞎子的眼睛要明朗,聾子的耳朵要開啟」(依35:5)的應許隨著治好聾啞人(谷7:35)和瞎子(谷8:22-26)而實現。
4. 「那裏將有一條大路,稱為聖路」(依35:8)的應許得以實現,就是耶穌帶著那十二人往耶路撒冷,並開始告訴他們那將要臨到他身上的事(谷10:32)。
5. 「上主所解救的人必要歸來,快樂地來到熙雍」(依35:10)的應許在聖枝主日實現;群眾向耶穌歡呼:「賀三納!因上主之名而來的,應受讚頌!」(谷11:9)。

這些平行文是接近的,而先後次序也是相同的。

依撒意亞的經文期待默西亞的來臨,而群眾在37節的宣傳正揭示耶穌就是默西亞。在下一章,伯多祿將宣認耶穌為默西亞(8:27-30),但群眾(也許沒有完全明白他們宣傳的意義)搶先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