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期第十七主日

「那時候,耶穌給群眾講了另一個比喻說:「天國好像一個人,在自己田裡,撒了好種子;但在人睡覺的時候,他的仇人來了,在麥子中間,撒上莠子,就走了......」(瑪13:24-52)(7月26日)

聖經:瑪 13:44-52

釋經

44-52節:多個比喻

這裡有五或六個(視乎我們怎樣計算51-52節)天國的比喻。這些比喻不是有系統地描述天國,而是給我們顯示一連串不同角度的簡單印象。每個比喻讓我們一瞥天國,加深對它的了解。

這些比喻是成對的:

──芥子的比喻和酵母的比喻,就是把微小的開始跟它們的大效果作對比,強調天主行動的德能。它們是向群眾講的。

──寶貝的比喻和珍珠的比喻與一些具有高價值並激發人為它投身的物件有關。它們是向群講的。

──撒網的比喻和莠子的比喻(24-30節)強調天國現時是向眾人開放,但當大審判來臨時,壞人要與好人分開。

44-46節:喜樂的比喻

「44天國好像是藏在地裡的寶貝;人找到了,就把它藏起來,高興地去賣掉他所有的一切,買了那塊地。」45「天國又好像一個尋找完美珍珠的商人;46他一找到一顆寶貴的珍珠,就去,賣掉他所有的一切,買了它。」

寶貝的比喻和珍珠的比喻,二者都是有關發現、喜樂與行動的比喻。比喻中的商人積極地尋找珍珠,而另一人則不過絆倒在田裡的寶貝上。然而,他們二人都承認所發現的東西具有莫大的價值,所以賣掉了自己的一切,好能買到那東西。兩個比喻都沒有暗示犧牲,或者放棄珍貴的東西,或者作出很難的決定。即使賣掉一切都不是悲哀的,因為他們為所發現的喜樂和擁有這寶貝的前景而震撼。他們好像門徒和保祿一樣;門徒捨棄了一切來跟隨耶穌(4:18-22; 19:27-30),保祿則「將一切都看作損失,因為只以認識我主基督耶穌為至寶」(斐3:8)。他們不像那富少年「憂悶的走了」,因為他不能忍受捨掉自己的財富(19:16-26)。

在此可學得兩個教訓:

──第一,福音給我們的要求。恩寵不是免費的,卻要求回應。我們不可猶豫不決──企圖事奉兩個主人(6:24)。拒絕付出代價的,就得不到寶貝。的確,本章以撒種的比喻作開始(13:1-9),其中種子在三種土地裡都不能持久生長。耶穌說:「你們不要在地上為自己積蓄財寶,因為在地上有蟲蛀,有銹蝕,在地上也有賊挖洞偷竊;但該在天上為自己積蓄財寶,因為那裡沒有蟲蛀,沒有銹蝕,那裡也沒有賊挖洞偷竊。因為你的財寶在那裡,你的心也必在那裡」(6:19-21)。

──第二,是喜樂,而不是責任,推動這些人行動。他們之所以賣掉一切來買那寶貝,不是因為他們應該這樣做,而是因為他們的內心要求。在表達福音時,我們也應強調喜樂──宣講喜訊而不是惡耗。責備只會說服少數人。被召叫喜樂,總使我們樂於回應。

44節:寶貝的比喻

在耶穌時代,人們埋藏寶物是普遍的做法,因為當時沒有銀行來保管財物。細小的村落更不能防止強盜搶掠,而兵士也可以隨時拿走他們需要的東西。把財物埋在地裡是最安全的,但也沒有保障。一個人會死去,把寶貝的秘密帶到他的墳墓裡。人們可能離開家園,並發覺自己不能再返回。猶太辣彼的法律指示:這些找到的東西屬於找著的人──如果一個人找到分散的水果,分散的金錢……這些都屬於找到的人。寶貝的比喻是一個簡單的故事,指出天國具有極大的價值。

45-46節:珍珠的比喻

在古代的世界中,珍珠在人的心目中有一個特殊的地位,人們渴望擁有一粒可愛的珠子,不僅因為它在金錢上的價值,也是因為它的美麗。根據古代的記述,珍珠的價值可以相等於現時的數以千萬元計。商人買東西是為了再把它賣掉,但是,在這個短短的比喻中,我們知道這個商人買了珍珠,是為了擁有它所帶來的歡樂。

47-50節:撒網的比喻

「47天國又好像撒在海裡的網,網羅各種的魚。 48網一滿了,人就拉上岸來,坐下,揀好的,放在器皿裡;壞的,扔在外面。49在今世的終結時,也將如此:天使要出去,把惡人由義人中分開,50把他們扔在火窯裡;在那裡要有哀號和切齒號。」

這個比喻的要點基本上與莠子的比喻(24-30節)的要點是相同的:

──審判不是屬於門徒,而是屬於天主

──審判將要來到

在這比喻中,拖網網羅了各種魚,包括好的和壞的。肋11:9-12禁止吃沒有鰭和鱗的魚,所以漁夫會丟棄沒有用的魚。在加里肋亞海四周的村落,可以時常見到漁夫把他們的漁獲分類,丟棄沒有用的魚。

「網一滿了」(48節)是呼應……「在今世的終結時」(49節),因而暗示末世的圓滿……邪惡的、假門徒,將接受末世的審判……瑪竇不倦地警告他的讀者要認識審判的事實,因而認識做真正門徒的重要性。這是世界和教會同時需要的告誡。

要注意「坐下」這句話:區分是安靜的、深思熟慮的事,不容出錯。比喻提及最後審判,是提醒聽眾和讀者,做門徒不是「假裝」的遊戲,而是生死攸關的事。

這個比喻再次鼓勵教會在傳揚福音時採納開放和自由的手法。這方法跟法利塞人的方法截然不同,因為他們充當為看門人和判官。開放的手法同時網羅了不合意的和合意的人,但本比喻是要告訴我們,這正是天主的方法。一些不合意的人會長大成為真正的天國子民,而一些看來是有前途的人卻最終負賣天主。天主不是要我們負責拒絕烏合之眾,卻在今世終結時,把分隔邪惡的與正義的人的工作交託給天使。

這比喻不是叫我們忽視罪惡。因此,在幾章以後,耶穌會為那些未能改進的罪人,確立責備他們和逐出他們的程序(18:15-20)。

51-52節:新與舊的寶貝

「51這一切你們都明白了嗎?」他們說:「是的。」52他就對他們說:「為此,凡成為天國門徒的經師,就好像一個家主,從他的寶庫裡,提出新的和舊的東西。」

在瑪竇福音,明白是重要的,而且在本章較早時已提出過(13:10-17)。『明白』……是真正門徒的基本質素。門徒大膽地答說:「是的」,不禁使我們懷疑。耶穌所提出的問題,通常都得到肯定的答案。然而,門徒只明白一部份。唯有在復活後,他們的眼睛才真正張開。

「凡成為天國門徒的經師」(52節)。耶穌把他的門徒與經師──那些合資格教授聖經的人──作比較。瑪竇可以認為耶穌的門徒好像其他經師一樣,被賦予智慧、權威、對法律的正確認識,以及某程度上的先知默感。這些門徒汲取古代以色列豐富的聖經傳統(舊的)。但他們在天主藉耶穌的訊息和傳教生活(新的)所作最後的自我揭示的光照下,解釋這舊的話。

經師藉著研究聖經而成為天國門徒的經師。這是一個虔誠的和守紀律的人的形象,小心謹慎地留心天主的聖言。這是瑪竇對門徒的期望。耶穌說,這樣的人好像一個家主,從他的寶庫裡,提出新的和舊的東西。家主從寶庫裡提出新的和舊的東西──這是一個倒轉的次序──強調新的東西的卓越。

由於沒有闡釋舊的和新的東西是什麼,所以,舊的可能是希伯來聖經,而新的是基督的教訓。其實耶穌說的是:「你們能夠明白,因為你們有一個好的傳統……可是你接受了我的教導,你不但可以得到你原來已知道的,還可以得到你從來不知道的知識」。基督徒經師……必須能夠一起運用舊的和新的東西,好能闡明和理解天國的訊息,並把它應用到現在。基督徒經師的舊的和新的東西,兩者為福音是不可或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