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期期第三主日

「那時候,耶穌在提庇黎雅海邊,又顯現給門徒。耶穌是這樣顯現的:當西滿伯多祿、號稱狄狄摩的多默、加里肋亞加納的納塔乃耳、載伯德的兩個兒子,同其他兩個門徒...」(若21:1-19)(5月5日)

聖經:若 21:1-19

釋經

關於20-21章

20章敘述耶穌復活並向瑪利亞和門徒顯現的故事。在20:30-31,第四部福音聲稱若望福音的目標和結論。釋經學家大致同意第21章是跋,雖然沒有證據顯示若望福音在流傳時沒有本章。雖然第四部福音故事的五份一篇幅(13-17章)是耶穌有關他受光榮後信友團體未來的言論……若21章的故事屬於這大套神學關注的內容。

1-3節:耶穌在提庇黎雅海邊顯現

「1這些事後,耶穌在提庇黎雅海邊,又顯現給門徒;他是這樣顯現的:2當西滿伯多祿,號稱狄狄摩的多默,加里肋亞加納的納塔乃耳,載伯德的兩個兒子,和其他兩個門徒在一起的時候,3西滿伯多祿對他們說:「我去打魚。」他們回答說:「我們也同你一起去。」他們便出去,上了船;但那一夜什麼也沒捕到。」

提庇黎雅海(1節)是加里肋亞海的另一個名稱。自從7:10,耶穌一直在耶路撒冷附近,所以,這過渡到加里肋亞是突然的。這裡提及七個門徒(2節),卻沒有告訴我們為什麼只有七個:

──納塔乃耳只出現在若望福音,並以懷疑從納匝肋還能出什麼好事而見稱(1:46)──但他見過耶穌後宣認:「辣彼,你是天主子,你是以色列的君王」(1:49)。

──多默以懷疑復活而著名(20:25),但當耶穌向他顯現時,多默宣認,「我主! 我天主!」(20:28)。

──伯多祿曾宣認耶穌為「天主的聖者」(6:69),但也因否認耶穌而為人熟悉(18:15-18, 25-27)。他是一個很有缺點的人,但一直而且將會繼續成為門徒的領袖。

──載伯德的兒子雅各伯和若望,經常在對觀福音出現,但在若望福音,只這裡出現。

──「其他兩個門徒」(2節)。其中一個是「耶穌所愛的那個門徒」(7節,也參閱13:23; 19:26; 20:2; 21:7,20)。這福音從沒有提及這門徒的名字,而很多學者相信他是若望福音的作者。另一個可能性是安德肋,即伯多祿的哥哥,若翰的兩個門徒之一,他跟隨耶穌的(1:35-37),並領伯多祿到耶穌面前(1:40-42)。

「西滿伯多祿對他們說:『我去打魚。』他們回答說:『我們也同你一起去』」(3節)。在對觀福音,耶穌邀請伯多祿和安德肋──兩人都是漁夫──來跟隨他,答應要使他們成為「漁人的漁夫」(halieis anthropon)(瑪4:19;谷1:17)。有些學者認為,這些門徒重返他們的漁船,拒絕他們作為halieis anthropon的責任。然而,這對本文的理解過於牽強。人們須要吃飯,而漁夫從海得到他們的食物。

此外,當人們不知道做什麼事,他們會做他們所認識的──轉向舒適的或熟悉的活動。伯多祿是漁夫,習慣於一個海上的繁忙的、體力勞動的生活。他與其他門徒拾起他們的魚網,搖船和尋找魚。這是很自然的!然而,這裡也有危險的。當人浸淫在熟悉的活動時,有時未能做必要的事。這些門徒有什麼遭遇?他們會重返職務的?耶穌干預,是為肯定他們不會永遠迷失在舊有的生活方式。

4-8節:是主

「4已經到了早晨,耶穌站在岸上,門徒卻沒有認出他是耶穌來。5於是耶穌對他們說:「孩子們,你們有些魚吃嗎?」他們回答說:「沒有。」6耶穌向他們說:「向船右邊撒網,就會捕到。」他們便撒下網去,因為魚太多,竟不能拉上網來。7耶穌所愛的那個門徒就對伯多祿說:「是主。」西滿伯多祿一聽說是主,他原是赤著身,就束上外衣,縱身跳入海裡;8其他的門徒,因離岸不遠──約有二百肘(希臘文:pechon diakosion)──坐著小船,拖著(希臘文:surontes,有別於11節的動詞)一網魚而來。

「已經到了早晨,耶穌站在岸上,門徒卻沒有認出他是耶穌來」(4節)。我們在此有兩個復活的中心事件。瑪利亞瑪達肋納在大清早來到耶穌的墳墓(20:1),並起初未能認出耶穌(20:15)。為什麼門徒未能認出耶穌?也許是距離,或者是微弱的光線防礙他們清楚地看見他。也許耶穌復活後的顯現是有分別的。

也許他們的眼睛模糊得認不出他來。瑪利亞沒有在復活節認,直至耶穌呼叫她的名字(20:16)。在厄瑪烏的路上,門徒的「眼睛卻被阻止往了,以致認不出他來」,直至「拿起餅來,祝福了,擘開,遞給他們」(路24:16,30)。

「孩子們,你們有些魚吃嗎?」(5節)。孩子們(paidia,不是teknon),使人想起熟稔的關係。一個人通常不會稱漁夫為孩子們,而不預料對方有敵意的回應。

「向船右邊撒網,就會捕到」(6節)。服從基督,而不是幸運,才是本故事重要的事。

這些人即使沒有認出耶穌,卻服從了他。一個旁觀者捕不到魚的漁夫建議不同的「捕魚處」,這並非不尋常的。有時本地人知道本地的秘密,所以,我們不應太過驚訝這些人跟隨耶穌的建議。他們服從的結果,就是捕了很多魚,竟不能拉上網來(6節)。

「耶穌所愛的那個門徒就對伯多祿說:『是主。』西滿伯多祿一聽說是主,他原是赤著身,就束上外衣,縱身跳入海裡」(7節)。正如在復活節早上,耶穌所愛的那個門徒是首先看見和相信的,而伯多祿是首先行動的(參閱20:6-8)。注意他們首先服從,而這樣,他們才能夠看見和理解。當信德顯得暗淡時,懷著信心的行動能激勵信德。

「其他的門徒,因離岸不遠──約有二百肘──坐著小船,拖著一網魚而來」(8節)。拖著一大網魚通過淺灘是沉重的工作。一百五十三條大魚可能重數百磅,而二百肘是等於一個足球場的長度──要拖行沉重的東西,這是頗遠的距離。伯多祿將完成這項任務(11節)。

9-14節:西滿伯多祿把網拉上岸來

「9當他們上了岸,看見放著一堆炭火(希臘文:anthrakian),上面放著魚和餅。10耶穌對他們說:「把你們剛才所打得的魚拿一些來!」11西滿伯多祿便上去,把網拉(希臘文:heilkusen)上岸來, 網裡滿了大魚,共一百五十三條;雖然這麼多,網卻沒有破。12耶穌向他們說:「你們來吃早飯罷!」門徒中沒有人敢問他:「你是誰?」因為知道是主。13耶穌遂上前拿起餅來,遞給他們;也同樣拿起魚來,遞給他們。14耶穌從死者中復活後,向門徒顯現,這已是第三次。

「當他們上了岸,看見放著一堆炭火(希臘文:anthrakian),上面放著魚和餅」(9節)。在新約裡,我們唯一在其他時間發現anthrakian這個詞,就是當伯多祿否認耶穌時,正在烤火取暖(18:18,25-27)。現在,耶穌給他一個機會,在另一堆炭火旁邊挽回自己。

「把你們剛才所打得的魚拿一些來」(10節)。耶穌已準備好魚和餅。大概他需要多些魚來餵飽這群飢餓的男人。

「西滿伯多祿便上去,把網拉(希臘文:heilkusen)上岸來」(11節)。在若望福音較早兩個場合中,耶穌用heilkusen這動詞來形容吸引人們朝向他(6:44; 12:32)。用這動詞來指向門徒和魚穫,使人想到(門徒)現在加入天主和耶穌的行列,吸引眾人走向耶穌」。其他門徒不能做的(6節),伯多祿親自完成(11節)。這是稱讚,不但是伯多祿的體力,也是他在門徒中的領導角色。

「網裡滿了大魚,共一百五十三條」(11節)。初期的基督徒,例如奧思定,不遺餘力地嘗試揀選出這數字的意義。他們指出,153是1至17的總和(1+2+3…+17=153)──而17是7與10的總和(7+10=17)──而7是3加4的總和(3+4=7)。他們然後把意義分配給這些不同的數字:即10代表法律(十誡);7代表恩寵或聖神七恩(默1:4);3代表天主聖三;4代表新耶路撒冷,這城市是正方形的。其他人訴諸gematria,把數值應用於希伯來文字母,並嘗試在字裡行找出意義,字母的總和是特別的價值,在這情況就是153。

有些學者認為門徒需要知道魚的數目,可能平均等配開魚穫,但是,在這背景下,奇蹟的大小才是重要的。耶穌以加里肋亞的加納所行的一個豐盛的奇蹟(2:1-11)來開始傳教生活。現在,他以另一個豐盛的奇蹟來結束。大多數學者認為大量魚穫是代表基督徒,落在福音的網(教會)裡,雖然很重,但沒有破裂。若望福音成書的時候,教會正迅速發展,也變得多元化。那是基督的目的。

「耶穌遂上前拿起餅來,遞給他們;也同樣拿起魚來,遞給他們」(13節)。這句話含有感恩祭的暗示,但沒有提及福音或擘餅,而兩者都是一般感恩祭的公式。這也令人想起,在較早時,耶穌曾在同一的海邊餵飽五千人(6:1-15)。耶穌同時敏銳於人的身體和精神需要。

「耶穌從死者中復活後,向門徒顯現,這已是第三次」(14節)。這實際上是第四次顯現。第一次是向瑪利亞瑪達肋納顯現(20:11-17),第二之是向門徒顯現,但多默不在場(20:19-23),第三次是向多默和門徒顯現(20:26-29)。作者沒有向瑪利亞的顯現計算在內,因為她不是十二門徒之一。

15-17節:餵養我的羊群

「15吃完了早飯,耶穌對西滿伯多祿說:「若望的兒子西滿,你比他們更愛我(希臘文:agapas)嗎?」伯多祿回答說:「主,是的,你知道我愛(希臘文:philo)你。」耶穌就對他說:「你餵養(希臘文:boske)我的羔羊(希臘文:arnia)。」 16耶穌第二次又問他說:「若望的兒子西滿,你愛(希臘文:agapas)我嗎?」伯多祿回答說:「主,是的,你知道我愛(希臘文:philo)你。」耶穌就對他說:「你牧放(希臘文:poimaine)我的羊群(希臘文:probata)。」17耶穌第三次問他說:「若望的兒子西滿,你愛(希臘文:phileis)我嗎?」伯多祿因耶穌第三次問他說:「你愛(希臘文:phileis)我嗎?」便憂愁起來,遂向他說:「主啊!一切你都知道,你曉得我愛(希臘文:philo)你。」耶穌對他說:「你餵養(希臘文:boske)我的羊群(希臘文:probata)。」

「若望的兒子西滿,你比他們更愛我嗎?」(15節)。耶穌重複這問題三次。伯多祿曾在耶穌被捕的晚上,三次否認耶穌(18:17,25,27),現在耶穌給他三次機會來挽回自己的聲譽。

要注意,15至17節兩個希臘文的「愛」字──agapas(源自agapao)與philo或phileis(源自phileo)──的轉變。傳統的解釋是,agapao是較強烈的,更包含著犧牲的愛──這種愛以鍾愛者的福祉為中心。Phileo是較少要求,但仍是重要的、手足的愛或友誼。耶穌兩次以較深的agapao的愛來問伯多祿,而伯多祿在回應時採用較淺的phileo的愛。第三次,耶穌轉用伯多祿的字phileo,問伯多祿是否以較淺的phileo的愛來愛他,而伯多祿聽到耶穌貶抑自己的問題,來配合伯多祿較早前的回應時,不禁感到受傷。

較早前,伯多祿很快作出勇敢的聲明,說:「主!為什麼現在我不能跟你去?我要為你捨掉我的性命」(13:37),推動耶穌警告伯多祿,他會三次不認他。伯多祿否認了耶穌(18:15-18,25-27)。現在,受磨練的伯多祿對於是否聲稱超過phileo的愛──是受傷的,因為不能獻出agapao的愛──而且因耶穌三次磨練他的軟弱而受傷。

有些學者輕描淡寫地陳述這個解釋,聲稱agapao和phileo在若望福音互換的,而且,在若望福音成書的較後期,agapao和phileo的意義已變得較少分。然而,在15-17節,agapao和phileo的相互作用,看似是作者故意編排這個對比的──企圖強調伯多祿的失敗和消失的信心。無論如何,有關耶穌詢問伯多祿才委託他牧放羊群的,那就是愛。這是基督徒服務的基督資格。其他質素會是可取的,但愛是不可或缺的(參閱格前13:3)。

「餵養我的羔羊……牧放我的羊群……餵養我的羊群」(14-17節)。在對觀福音,耶穌給予伯多祿一個福傳的角色,應許他作「漁人的漁夫」(瑪4:19;谷1:17)。現在,他賦予伯多祿一個牧民的角色,照顧他的羔羊/羊群。

「餵養(希臘文:boske)我的羔羊(希臘文:arnia)……牧放(希臘文:poimaine)我的羊群(希臘文:probata)……餵養(希臘文:boske)我的羊群(希臘文:probata)」(14-17節)。

耶穌形容伯多祿的職務時使用動詞,而不是名詞:餵養,而不是作牧人,擔任牧人的職位。羊群是基督的羊群,不是伯多祿的羊群。至於「餵養」與「牧羊」之間的交替,牧羊人「餵養」羊群,但「牧放」暗示一種更廣闊的照顧,關注羊群在健康和安全的各方面。至於「羔羊」與「羊群」之間的交替,羔羊是年幼的羊,仍依靠母親的照顧和餵養。所有羊群都是脆弱的,但羔羊尤其脆弱。

在猶太人背景,「羔羊」一詞也含有犧牲的質素,正如「天主的羔羊」。若望福音成書的時候,正值基督徒普遍受到迫害,而這裡使用「羔羊」一詞,可能是為了強調基督徒殉道者的犧牲。

18-19節:你要伸出手來

「18我實實在在告訴你:「你年少時,自己束上腰,任意往來;但到了老年,你要伸出手來,別人要給你束上腰,帶你往你不願去的地方去。」19耶穌說這話,是指他將以怎樣的死,去光榮天主。說完這話,又對他說:「跟隨我罷!」

較早前,伯多祿曾說:「主!為什麼現在我不能跟你去? 我要為你捨掉我的性命」(13:37)。耶穌的回應是預言伯多祿會三次不認他(13:38)。現在,耶穌說,伯多祿將藉著自己的死亡光榮天主,正如他以死亡來光榮天主一樣(19節;參閱7:39; 12:16; 13:31-32; 14:13; 17:1-5)。「伸出手來」聽來好像釘十字架一樣,而若望福音成書的時候,伯多祿已殉道,可能在羅馬被釘十字架。

有關束上衣(18節)的說法可能源自一個諺語,青年隨意往他願意的地方去,但老人要往別人領他到的地方去。在上下文的語境,看來伯多祿會被帶往釘十字架,但次序是倒轉的。「……伸出手來」(釘十字架)先於別人要給你束上腰,帶你往你不願去的地方去(被帶往釘十字架)。一個可能的解釋是,十字架的橫木縛在伯多祿伸出的手上,然後被帶往處決。

「帶你往你不願去的地方去」(18節)。在對觀福音,耶穌祈禱說:「我父,若是可能,就讓這杯離開我吧!但不要照我,而要照你所願意的」(瑪26:39),但在若望福音中,沒有表達半點的不願意。伯多祿不會那樣願意。

「耶穌說這話,是指他將以怎樣的死,去光榮天主...「跟隨我罷!」(19節)。這措辭很相似若望福音用來形容耶穌的死的措辭(12:33; 18:32)。「跟隨我罷」在對觀福音,耶穌在首次遇見伯多祿時提出這個邀請(瑪4:19;谷1:17),但在若望福音,耶穌在當時只向斐理伯提出這個邀請(1:43)。唯有在這最後的一章,耶穌才邀請伯多祿跟隨他。透過這邀請,耶穌信任伯多祿所新發現的堅定和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