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旬期第三主日 (舉行候洗者考核禮)

「那時候,耶穌來到撒瑪黎雅的一座城,名叫息哈爾,靠近雅各伯給他兒子若瑟的莊田;在那裡有「雅各伯井」。耶穌走累了,就順便坐在井旁;那時,大約是第六時辰。有一個撒瑪黎雅婦人來打水。耶穌向她說:「請給我一點水喝!......」(若 4:5-42)(3月24日)

聖經:若 4:5-42

釋經

5-6節:耶穌到了撒瑪黎雅的一座城

「5於是到了撒瑪黎雅的一座城,名叫息哈爾,靠近雅各伯給他的兒子若瑟的莊田,6在那裡有「雅各伯泉。」耶穌因行路疲倦,就順便坐在泉傍;那時,大約是第六時辰。」

「於是到了撒瑪黎雅的一座城,名叫息哈爾,靠近雅各伯給他的兒子若瑟的莊田」(5節)。創33:18-19敘述雅各伯在舍根買了一塊地,那裡可能就是息哈爾。蘇24:32敘述若瑟的遺骸就是埋葬在那裡。舊約沒有提及雅各伯井,但在舍根有一個雅各伯井,流下地下泉水,深一百呎,寬七呎半。

「大約是第六時辰」(6節)。婦女通常在日間較早或較晚的時候汲水,為避免炎熱。取水是辛苦的工作,但婦女來到水井,也是給她們社交的機會。也許這女人選擇中午來到,為避免其他婦女的冷漠,因為這可能使她想起自己的邊緣地位。她必須是很寂寞的。

7-9節:有一個撒瑪黎雅婦女來汲水

「7有一個撒瑪黎雅婦女來汲水,耶穌向她說:「請給我點水喝!」8那時,他的門徒已往城裡買食物去了。9那撒瑪黎雅婦女就回答說:「你既是個猶太人,怎麼向我一個撒瑪黎雅婦人要水喝呢?」原來,猶太人和撒瑪黎雅人不相往來。

「請給我點水喝」(7節)。耶穌的要求是自然的。耶穌沒有汲水器,不能從這個深井汲水。然而,對於耶穌會問「一個撒瑪黎雅」要水喝,那個女人感到驚訝。「婦人」和「撒瑪黎雅」二者都是重要的。

「猶太人和撒瑪黎雅人不相往來」(8節)。猶太人要求一個撒瑪黎雅人款待,這是令人感到驚訝的。猶太人與撒瑪黎雅人之間的不和是源自歷史的。亞述人打敗撒瑪黎雅人,俘虜了很多人。那些仍留在撒瑪黎雅的人與非猶太人通婚,危及他們的種族身份。稍後,巴比倫人打敗猶大,也俘虜了很多人充軍。然而,那些人保持了自己的身份。當他們最後返回猶大,便重建聖殿。撒瑪黎雅人提供協助,但因他們的混合婚姻而遭拒絕。他們後來在革黎斤山興建自己的聖殿,這開始了有關朝拜的正確地點的爭論。革黎斤的聖殿在公元前128年遭若望依爾卡諾破壞。

在這個婦人的故事與尼苛德摩的故事之間有很多相似但又對比的地方。其中一個對比是我們知道尼苛德摩的名字,但那婦人仍不知名的。她在若望福音最長的對話中佔有重要的角色,但仍是不知名的。

10-15節:若是你知道

「10耶穌回答她說:「若是你知道天主的恩賜,並知道向你說:給我水喝的人是誰,你或許早求了他,而他也早賜給了你活水。」11那婦女問說;「先生,你連汲水器也沒有,而井又深,你從那裡得那活水呢?12難道你比我們的祖先雅各伯還大嗎?他留給了我們這口井,他和他的子孫以及他的牲畜,都曾喝過這井裡的水。」13耶穌回答說:「凡喝這水的,還要再渴;14但誰若喝了我賜與他的水,他將永遠不渴;並且我賜給他的水,將在他內成為湧到永生的水泉。」15婦人說:「先生,請給我這水吧!免得我再渴,也免得我再來這裡汲水。」

耶穌與撒瑪黎雅婦人的談話跟他與尼苛德摩的談話模式是相同的:

1. 耶穌有一句話可以從兩個層次理解,但只從較低的層次來理解。

──他對尼苛德摩談及「由上而生」,而尼苛德摩以為是肉身的重生。

──他對撒瑪黎雅婦人談及「活水」,而她以為是物質的水。

2. 耶穌接著進一步闡發他原本的說話,但再次被誤解。

──他對尼苛德摩說:「我實實在在告訴你:人除非由水和聖神而生,不能進天主的國:由肉的生的屬於肉,由神生的屬於神。」尼苛德摩回應:「這事怎麼能成就呢?」

──耶穌對撒瑪黎雅婦人說:「誰若喝了我賜與他的水,他將永遠不渴。」她回應:「先生,請給我這水吧!免得我再渴,也免得我再來這裡汲水。」

3. 最後,耶穌斥責或提出尖銳的評論,導向更深刻的屬靈真理。

──他對尼苛德摩說:「你是以色列的師傅;連這事你都不知道嗎?」接著是有關十字架和永生的獨白.

──他對撒瑪黎雅婦人說:「去叫你的丈夫,再回這裡來。」這導向她的洞察,認為耶穌是先知,也導向耶穌有關天主的本性和朝拜的獨白。

這模式是要推動聽眾很快進入深刻的屬靈真理。這模式至少在若望福音的較早章節的六處地方出現:

──尼苛德摩和「由上而生」(3:3-9)

──在井旁的撒瑪黎雅婦人和「活水」(4:10-15)

──門徒和「有食物吃」(4:31-38)

──群眾與「生命之糧」(6:27-40)

──猶太人與「從天上降下來的食糧」(6:41-48)

──猶太人與「吃我的肉,並喝我的血」(6:51-60)

「他也早賜給了你活水」(10節)。「活水」一詞可解作流水,正如溪水一樣。婦人這樣理解,並認為耶穌的話是輕視提供井水的雅各伯。她說「難道你比……雅各伯還大」是諷刺的,因為耶穌確實比雅各伯大──讀者所知道的事實──但婦人卻假設另一面。水是舊約普遍的比喻,表示屬靈需要的滿足。「祂領我走近幽靜的水旁」(詠23:2)。「天主,我的靈魂渴慕你,真好像牝鹿渴慕溪水」(詠42:2)。「你們要愉快地從救援的泉源裡汲水」(依12:3)。

耶穌使用「活水」一詞,是源自舊約的:

──「因為我的人民犯了雙重的罪惡:他們離棄了我這活水的泉源,卻給自己掘了蓄水池,不能蓄水的漏水池」(耶2:13)。

──「上主,以色列的希望!凡離棄你的,必要蒙羞;上主,凡遠離你的,必被記錄在地上,因為他們離棄了活水的泉源」(耶17:13)。

耶穌使用「活水」一詞,相似他後來所提及的「生命的食糧」(若6:35; 6:51)。

「我賜給他的水,將在他內成為湧到永生的水泉」(14節)。耶穌以聖神施洗(1:33)。他「把聖神無限量的賞賜」(3:34)。「使生活的是神」(6:63)。聖神將要教訓門徒一切(14:26),並把他們引入一切真理(16:13)。這是耶穌所賦予的聖神成為湧到永生的水泉──居住在我們內的屬靈生命的力量,從內在滋養和更新我們。

「先生,請給我這水吧!免得我再渴,也免得我再來這裡汲水」(15節)。婦人完全錯失要點,只要求物質的水。然而,她證實自己比尼苛德摩更有回應,因為尼苛德摩最後的話是抗議。她不明白耶穌會提供什麼,但無論如何都希望得到。

16-26節:先生,我看你是個先知

「16耶穌向她說:「去叫你的丈夫,再回這裡來。」17那婦人回答說:「我沒有丈夫。」耶穌說:「你說:我沒有丈夫,正對!18因為你曾有過五個丈夫,而你現在所有的,也不是你的丈夫:你說的這話真對。」19婦人向他說:「先生,我看你是個先知。20我們的祖先一向在這座山上朝拜天主,你們卻說:應該朝拜的地方是在耶路撒冷。」21耶穌回答說:「女人,你相信我罷!到了時候,你們將不在這座山,也不在耶路撒冷朝拜父。22你們朝拜你們所不認識的,我們朝拜我們所認識的,因為救恩是出自猶太人。23然而時候要到,且現在就是,那些真正朝拜的人,將以心神以真理拜父,因為父就是尋找這樣朝拜他的人。24天主是神,朝拜衪的人,應當以心神以真理去朝拜他。」25婦人說:「我知道默西亞──意即基督──要來,他一來了,必會告訴我們一切。」26耶穌向她說:「同你談話的我就是(希臘文:ego eimi)。」

「我沒有丈夫」(17節)。我們不知道這婦人的關係的細節。究竟她是離婚或是守寡?她是否涉及婚外關係?有否不忠貞的關係?不管細節是怎樣,經文的語調清楚顯示出她是處於邊緣的人。一個婦人被猶太人輕視,因為她的生活是混亂的……使她三倍地成了少數民族:婦女、撒瑪黎雅人、一妻多夫。她的邊緣處境是要點。所以,耶穌要賜給活水。她是尼苛德摩的另一端,而尼苛德摩的道德誠信和社會地位是無可置疑的。

「你曾有過五個丈夫,而你現在所有的,也不是你的丈夫」(18節)。我們很容易避免揭露一個人生命中如此敏感的部份,但耶穌沒有猶豫。他不能既幫助這婦人而不面對她的心靈深處,所以他沒有猶豫。

「先生,我看你是個先知」(19節)。這婦人突然轉到另一個話題。她的動機當然是使耶穌離開如此尷尬的題目,但她的問題也是值得一位先知。撒瑪黎雅人與猶太人在幾個問題上意見分歧,但有關耶路撒冷和革黎斤的爭論是核心。這婦人一旦承認耶穌是先知,便會很自然使人想到這樣的問題。

「我們的祖先一向在這座山上朝拜天主,你們卻說:應該朝拜的地方是在耶路撒冷」(20節)。根據撒瑪黎雅的梅瑟五書,這座山是若蘇厄的祭壇(申27:4…)。撒瑪黎雅人也堅持革黎斤是天主命令亞巴郎祭獻兒子依撒格的那座山……(創22:2;參閱創12:6)。撒瑪黎雅人的傳統也主張蘇24:26所敘述的「上主聖所」就是革黎斤山上的聖殿……(撒瑪黎雅人)在公元前四世紀興建聖殿。聖殿雖然受到安提約古四世厄丕法乃褻瀆(加下6:2),以及後來被猶太人的君王若望依爾卡諾於公元前128年破壞,但其遺址仍是撒瑪黎雅人朝拜的中心,尤其作為遵守逾越節的地方。

「女人,你相信我罷!到了時候,你們將不在這座山,也不在耶路撒冷朝拜父」(21節)。天主不受到地理所約束,所以,革黎斤山和耶路撒冷之間的衝突是毫不相關的。「時候要到,且現在就是。」猶太人和撒瑪黎雅人都在等待默西亞,儘管他們對默西亞的理解是不同的。他們所等待的時候就是此時此地。

「你們朝拜你們所不認識的,我們朝拜我們所認識的,因為救恩是出自猶太人」(22節)。耶穌……是說,(撒瑪黎雅人的)朝拜對象事實上是他們所不認識的。他們站在天主啟示的潮流之外,所以,他們朝拜的內容不可能以真理和知識為特色。「因為救恩是出自猶太人」這句指出救恩是出自猶太人的主張……是很難符合若望經常把猶太人描述為耶穌的死敵(5:18)。然而,耶穌是猶太人,在猶大的白冷,即達味之城出生。即使面對猶太人領袖的反對,這事實仍存留的。

「天主是神,朝拜衪的人,應當以心神以真理去朝拜他」(24節)。天主是神,所以不受地理束縛。在較早時候,以色列以為天主居住在約櫃裡──特別是至聖所。在耶穌時代,他們認為天主居住在耶路撒冷聖殿。然而,天主是神,因而能夠去到祂所選擇的地方──臨在各處。我們可以從耶穌較早前對尼苛德摩講論聖神的說話中找到那樣的奧秘和力量:「風隨意向那裡吹,你聽到風的響聲,卻不知道風從那裡來,往那裡去:凡由聖神而生的就是這樣」(3:8)。

「同你談話的我就是(希臘文:ego eimi)」(26節)。這是直至目前為止,耶穌對自己身份持有最開放的態度。耶穌向這位被認為是邊緣人士的婦人完全揭示自己。在整部福音裡,耶穌是邊緣人士──罪人、瞎子、癱子──的朋友。宗教精英卻是他的敵人。

這是耶穌首次在本福音出現的「我就是(ego eimi)」言論。他也會說:

──「我是生命的食糧」(6:35,48)

──「從天上降下的生活的食糧」(6:51)

──「我是世界的光」(8:12; 9:5)

──「在亞巴郎出現以前我就有」(8:58)

──「我是羊的門」(10:7)

──「我就是門」(10:9)

──「我是善牧」(10:11)

──「我是復活和生命」(11:25)

──「我是道路、真理、生命」(14:6)

──「我是真葡萄樹」(15:1)

──「我就是」(18:5)

Ego eimi(我是),使人想起天主向梅瑟的自我啟示。天主說:「我是自有者。」又說:「你要這樣對以色列子民說:那『自有者』打發我到你們這裡來」(出3:14)。耶穌以他的ego eimi聲言,即以天主的名字來稱呼自己。

27-30節:你們來看

「27正在這時,他的門徒回來了,他們就驚奇他同一個婦人談話;但是沒有人問:「你要什麼?」或:「你同她談論什麼?」28於是那婦人撇下自己的水罐,往城裡去向人(希臘文:anthropois)說:29「你們來看!有一個人說出了我所作過的一切事:莫非他就是默西亞嗎?」30眾人從城裡出來,往他那裡去。」

「他們就驚奇他同一個婦人談話」(27節)。門徒是驚訝的,但沒有表達他們的憂慮。也許他們害怕耶穌會使他們陷於自己問題的困境!也許他們害怕耶穌不會為自己不尋常的行為提出滿意的解釋!

「於是那婦人撇下自己的水罐,往城裡去向人」(28節)。水罐是珍貴的,但使她緩慢。她必須與鎮民分享這迫切的訊息。她可以稍後拾回水罐,但她現在關心的不是水罐。

「你們來看!有一個人說出了我所作過的一切事:莫非他就是默西亞嗎?」(29節)。耶穌知道她的秘密,這好比行治癒奇蹟一樣,經已清楚證他的默西亞身份屬實。這個邊緣婦人熱誠地回答,相對於尼苛德摩的猶豫(3:9),群眾要求證據(6:25-34),以及法利塞人拒絕承認天主的手治癒瞎子(9:24-34)。

31-38節:我已有食物吃

「31這其間門徒請求耶穌說:「辣彼,吃罷!」32他卻回答說:「我已有食物吃,那是你們所不知道的。」33門徒便彼此問說:「難道有人給他送來了吃的嗎?」34耶穌向他們說:「我的食物就是承行派遣我者的旨意,完成他的工程。35你們不是說:還有四個月才到收穫期嗎?看,我給你們說:舉起你們的眼,細看田地,莊稼已經發白,可以收割了。36收割的人已領到工資,且為永生收集了果實,如此,撒種的和收割的將一同喜歡。37這正如俗語所說的:撒種的是一人,收割的是另一人。38我派遣你們在你們沒有勞過力的地方去收割;別人勞了力,而你們去收獲他們勞苦的成果。」

耶穌說:「我已有食物吃」(32節)。當門徒誤解時,耶穌解釋:「我的食物就是承行派遣我者的旨意,完成他的工程」(4:34)。我們的工作是靈魂的食糧,正如餅是肉身的食糧。我們「不但靠食物,而且也靠上主口中所發的一切言語生活」(申8:3)。

「門徒便彼此問說:『難道有人給他送來了吃的嗎?』」(33節)。我們再一次看到熟悉的說話模式、誤解和屬靈的要點。門徒假設耶穌是談論肉身的食物,但耶穌解釋:「我的食物就是承行派遣我者的旨意,完成他的工程」(34節)。這對於食物的誤解相似較早前對「活水」的誤解。

耶穌採用了兩個諺語式陳述:

第一句諺語是「還有四個月才到收穫期」(35節),強調在種植與收割之間的等待。然而,現在無須等待,因為「莊稼已經發白,可以收割了。」

第二句是「撒種的是一人,收割的是另一人」(37節),是源自米6:15,「你要播種,卻得不到收穫」。原文的語境是警告人一收到他們致力所得的祝福。在耶穌手裡卻賦有積極的意義。門徒將收割他們沒有撒種的莊稼,而他們會播種莊稼,但由另一人收割。

39-42節:許多撒瑪黎雅人信從了耶穌

「39城裡有許多撒瑪黎雅人信從了耶穌,因為那婦人作證說:「他向我說出我所做過的一切。」40這樣,那些撒瑪黎雅人來到耶穌前,請求他在他們那裡住下;耶穌就在那裡住了兩天。41還有更多的人因著他的講論,信從了他。42他們向那婦人說:「現在我們信,不是為了你的話,而是因為我們親自聽見了,並知道他確實是世界的救主。」

婦人作證:「他向我說出我所做過的一切」(39節),而村民很熱誠地回應,前來看耶穌。我們可在此學習一些有效的見證:

──這婦人完全不是作福傳者的理想候選人。她的性格不但是惹人質疑的,她的理解也完全是不完整的。然而,她懷著所領受不完整的說話,而這是足夠的了。假如她要等待完全了解,這故事非凡的結論便會中途失敗。

──婦人忠於她藉個人經驗而知道的事物。她告訴人們耶穌為她所做的事。個人見證是有力的,激勵我們加入她的經驗。

──婦人在敘述她的故事時,正是高舉耶穌。個人證言在某些地方是令人懷疑的,因為它可能是利用情緒,而不是揭示耶穌。與其拒絕所有證言,我們應考慮其焦點。合法的證言是光榮耶穌,而不是光榮作證的人。

──即使她的證言集中於耶穌,「她的邊緣身份……卻因她投身作耶穌的門徒而得以轉變。鎮上的人聆聽她並作出回應。她曾經是眾人的累贅,卻為團體履行重要的傳教使命。

「耶穌就在那裡住了兩天」(40節)。對於一位猶太人辣彼選擇住在撒瑪黎雅人,這是不可思議的,正如耶穌將揀選一名撒瑪黎雅人作為他其中最重要的比喻中的英雄(路10:25-37)。

「現在我們信,不是為了你的話,而是因為我們親自聽見了,並知道他確實是世界的救主」(42節)。這是福音中所遇到最徹底的基督論宣認。這些撒瑪黎雅人、邊緣人士的信德十分對比於猶太人領袖的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