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期第十七主日

「這些事以後,耶穌往加里肋亞海,即提庇黎雅海的對岸去了。大批群眾,因為看見他在患病者身上所行的神跡,都跟隨著他。耶穌上了山,和他的門徒一起坐在那裡......」(若6:1-15)(7月29日)

聖經:若 6:1-15

釋經

加里肋亞──耶路撒冷──加里肋亞──耶路撒冷

第四章的結尾耶穌在加里肋亞。第五章則去到耶路撒冷。而第六章中(今週讀經),耶穌又回到加里肋亞。第七章他再次回去耶路撒冷。地理上將第六章放在第四和五章中間會較好,但作者卻用神學角度去編排。耶路撒冷將會是耶穌在隨後的逾越節死亡的地方。他會在最後晚餐廳為門徒擘餅,暫時祕密的離開他的敵人。而在逾越節,他就在離耶路撒冷很遠的山上為以千計的人擘餅。今天的福音敘述了耶穌行神蹟吃飽五千人。奇蹟地從天而降的食糧餵飽了群眾令我們回憶起出谷紀。

1-4節:耶穌上了山,和他的門徒一起坐在那裡。

「1這些事以後,耶穌往加里肋亞海,即提庇黎雅海的對岸去了。2大批群眾,因為看見他在患病者身上所行的神跡,都跟隨著他。3耶穌上了山,和他的門徒一起坐在那裡。4那時,猶太人的慶節,即逾越節,已臨近了。」

「這些事以後,耶穌往加里肋亞海,即提庇黎雅海的對岸去了」(1節)。對岸或指是經過提庇黎雅海的東面,但這不可確定。無論門徒在那裡,入黑後他們都坐船到葛法翁,即海的北面(6:16)。

「即提庇黎雅海的對岸」(1節)。在福音中提庇黎雅海只在這裡及21:1出現過。這名源於Antipas 黑落德在海的西岸所建的提庇黎雅城。這城建於公元20年,為紀念公元14-37年羅馬皇帝提庇黎雅而命名的。海的另一個名稱是革乃撒勒。

「大批群眾,因為看見他在患病者身上所行的神跡,都跟隨著他」(2節)。耶穌在加里肋亞治好的王臣兒子(4:46-54)。在耶路撒冷他治癒了患病三十八年的癱子(5:1-18)。這都顯示在加里肋亞也有更多額外的治癒。他們看見他在患病者身上所行的神跡。在若望福音中,「神跡」和「很多神跡」這些字很重要,共出現了17次。神跡是一些指向或代表一些比本身更大或更重要的事情。在新約內,神跡主要是指向天主有力的拯救行動。這是透過耶穌及門徒的職務而經驗到的。神跡作為信仰的源頭構成若望福音中一個重要的部份(若20:30)。內記載了人們對耶穌的神跡所有的正面和正確的反應(6:2,14; 7:31; 10:41-42; 12:18-19)。但甚至在若望福音中,耶穌對人由神跡所產生的信德也起了懷疑,也嘗試指向耶穌在奇蹟背後的要求和承諾(3:2-3; 6:26-27,35-40)。

「耶穌上了山」(3節)。這裡預報了即將發生的一些重要事。

山是天主自己和祂的旨意被揭示的地方:

──天主頒布十誡給梅瑟(出19章)

──天主戰勝了巴耳的先知(列上18章)

──耶穌的山中聖訓(瑪5-7章)

──他變面容的地方(瑪17章;谷8章;路9章)

在這章裡所提到的山脈是出谷紀/梅瑟的影像。其他的包括往加里肋亞海(1節),逾越節(4節),天主的食糧的預示(瑪納)(11節),收集碎塊(12節),提到瑪納(31-32, 49-50節),從天上降下來的食糧(58節)。耶穌好像梅瑟,但比他更大。

「那時,猶太人的慶節,即逾越節,已臨近了」4節。提及逾越節是另一個重要事發生的信號。若望福音中提到三次逾越節──

第一次在耶路撒冷,耶穌在逾越節清理聖殿(2:13-25)。在對觀福音中,這件事是放在耶穌傳教的尾聲。但在若望福音中這事是放在耶穌行第一個奇蹟後──在加納婚宴中變水為酒(2:1-11)。

第二次逾越節,另一個奇蹟──增餅奇蹟(6:1-14),一個令人想起天主在曠野中降下的神糧的奇蹟──耶穌在生命之糧言論(6:22-40)和增餅奇蹟的聯繫。

第三次則用了八個章節去描述,這包括了引至整個耶穌被釘的事件。逾越節慶祝出谷,逾越節羔羊則紀念以色列民由死亡天使中得救贖。在若望福音中,耶穌是:「天主的羔羊,除免世罪者!」(1:29,36──另見格前5:7;伯前1:18;默5:12)。就像逾越節的羔羊拯救了以色列民的生命。天主的羔羊來到這世界「使凡信他的人不至喪亡,反而獲得永生 」(3:16)。

5-14節:增餅奇蹟

「5耶穌舉目看見大批群眾來到他前,就對斐理伯說:「我們從那裡買餅給這些人吃呢?」6他說這話,是為試探(希臘文:peirazon)斐理伯;他自己原知道要作什麼。7斐理伯回答說:「就是二百塊『德納』(希臘文:diakosion denarion)的餅,也不夠每人分得一小塊。」8有一個門徒,即西滿伯多祿的哥哥安德肋說:9「這裡有一個兒童,他有五個大麥餅和兩條魚;但是為這麼多的人這算得什麼?」10耶穌說:「你們叫眾人坐下罷!」在那地方有許多青草,於是人們便坐下,男人約有五千。11耶穌就拿起餅,祝謝(希臘文:eucharistesas)後,分給坐下的人;對於魚也照樣作了;讓眾人任意吃。12他們吃飽以後,耶穌向門徒說:「把剩下的碎塊收集起來,免得蹧蹋了。」13他們就把人吃後所剩下的五個大麥餅的碎塊,收集起來,裝滿了十二筐。14眾人見了耶穌所行的神跡,就說:「這人確實是那要來到世界上的先知。」(希臘文:erchomenos eis ton kosmon)」

不像瑪14:14和谷6:34,8:2,若望福音並沒有提到耶穌憐憫那些沒有牧羊人的羊群,反而重點是對耶穌的信心多過提他的憐憫。在路加福音也有增餅奇蹟,而這也是唯一一個四部福音都有記載的奇蹟。

「我們從那裡買餅給這些人吃呢?」(5節)。耶穌問住在附近貝特賽達的斐理伯(1:44),斐理伯應知道那裡有餅買。耶穌說這話,是為試探(希臘文:peirazon)斐理伯;Peirazon可解作審查或試探。考官希望他的學生能通過考試,而試探者則希望他的學生不能通過測試。耶穌在這裡是一個考官──希望找到一個有信德的斐理伯。

「六個月工資(diakosion denarion──二百德納),也不夠每人分得一小塊」7節。斐理伯提出這個明顯的難題──要為這大群人買足夠的餅會很昂貴。希臘文diakosion denarion──二百德納。一個德納相等於一個工人一天的工資。而二百個德納就等於最少六個月的工資──對斐理伯來說這絕不是個小數目。他如何能有這筆錢呢?

斐理伯更可提出運作上的問題 - 如何取得和運送這麼大量的餅?就算門徒能籌集得足夠的資金,相信也很難即時買到已焗好又足夠過千人吃的餅。要多少焗爐才夠?餅司傅呢?麵粉 要多久才能發起?焗多久?要多少個門徒去運送過千條餅?水呢?洗手間呢?如門徒要處理這重要的任務和收集所需的食物,耶穌能在晚餐後再重新聚集群眾為他們講道嗎?如叫他們各自回家吃飯會否更合理呢?

但難道斐理伯忘記了耶穌在加納的第一個奇蹟嗎(2:1-11)?──這是耶穌所行的第一個神跡(2:11) ──耶穌顯示了自己的光榮,他的門徒就信從了他(2:11) ?斐理伯在耶穌行增餅其蹟時(1:43-48)已是他的門徒。雖然我們不可肯定斐理伯有否出席加納婚宴,但可肯定他有聽過那奇蹟。無論如何,他沒有將增餅奇蹟和群眾的需要聯繫起來。

有一個門徒,即西滿伯多祿的哥哥安德肋說:「這裡有一個兒童,他有五個大麥餅和兩條魚;但是為這麼多的人這算得什麼?」(8-9節)。安德肋試圖作了一個站不住腳的解決方法,發現一個不太多的資源──一個男孩的午餐。但他同意斐理伯的悲觀看法而說:「但是為這麼多的人這算得什麼?」。但斐理伯和安德肋強調所遇到的困難讓我們明白到即將發生的奇蹟是多麼大。

「五個大麥餅」(9節)。大麥餅是窮人才吃較差的餅。這些麥餅勾起了我們對厄里叟所行的奇蹟──用很少的麥餅餵飽了一百個人。在那故事中,有一個人從巴耳沙里沙來,帶來了初熟大麥作的二十個餅和一些新麥穗給厄里叟。厄里叟說:「分給眾人吃罷!」僕人說:「我怎能將這一點東西擺在一百人面前呢?」厄里叟說:「你儘管分給眾人吃,因為上主這樣說:眾人吃了,還有剩餘。」於是僕人將食物擺在眾人面前,他們都吃了,並且還有剩餘,全應驗了上主的話(列下4:42-44)。 厄里叟先知和先知耶穌的故事有很明顯不會弄錯的聯繫。兩條魚(9節)──這兩條魚應不太大──只是伴碟,主菜是餅。

這是若望福音中唯一提到那男孩的地方(對觀福音更沒提到他)。這男孩似乎不會是幫助解決問題的那位。就像很久之前牧童達味不會是哥肋雅的對手一樣。他可憐的奉獻就像達味的吊索一樣微不足道。那男孩能奉獻的不多,但他奉獻了他所有的。耶穌會將那「少許」變為多過足夠。如那男孩不願分享他的午餐呢? 如果他說:「我要留給自己或我這少許不會有太大幫助吧?」。在塔冷通的比喻中,天主說得更直接:「就是這一個塔冷通人會畏縮和捨棄他。在這裡他們所作的是瑣碎而不值得做的事…。基督說是個有破壞性後果的謬誤。如那男孩沒有來或他收起他的麥餅,那歷史上便少了件大的善工了。事實上耶穌需要我們所能給他的,我們或許不能帶來太多但祂需要我們給他所有的。

「耶穌吩咐他的門徒叫眾人坐下,於是人們便坐下,男人約有五千」10節。耶穌這舉動或想叫群眾準備吃午餐。如果是這樣,為一個只有這麼少的食物但有這麼多人要餵飽的人來說,這是個大膽的行動。那數目只是男人,總人數是更多。瑪竇福音特別提到,吃的人數,除了婦女和小孩外,約有五千(瑪14:21)。

「耶穌就拿起餅,祝謝(Greek:eucharistesas)後,分給坐下的人」11節。故事發展至此(eucharistesas這字),意義明顯是感謝天主。但當故事繼續時,這字為若望的團體就有特別的意義。傳統的感恩經是「我們的上主天主,你當受讚頌,萬有的君王,為我們帶來食糧。這表達的是感謝天主,而不是祝福食物。

在對觀福音中,是門徒負責分派麥餅。但在若望中,是耶穌自己親自分派。耶穌的行動並不說出對觀福音的禮儀性行動(例:谷6:41;路9:16),但反映了一個在猶太人進餐時作東道主所做的行動。比較對觀福音,這裡有關聖體聖事的觀點並不太清晰。

「他們吃飽以後」12節。那些群眾所吃的,不只是像一些學者所建議的象徵數目。也不像其他所建議的,說這是一個分享的教導。這不是一個男孩大方分施而影響到其他人也分享他們的食物的,而結果得到足夠食物的故事。而是一個──在很多新和舊約中故事的其中一個──關於天主和耶穌將很少轉變成多過足夠的能力。

這故事是不能用理性或人性解釋去理解──將奇蹟縮小去迎合我們的所能見的,而不擴闊我們的視野去看天主的大能。我們必須問為何有些人能相信復活的奇蹟但又不能接受增餅的奇蹟──如果他們不信復活的奇蹟,他們能做忠心的靈修指導嗎?

「耶穌向門徒說把剩下的碎塊收集起來,免得蹧蹋了」12節。這和出谷紀的記載有點不同。天主命令以色列人收集瑪納,但不准他們把吃後所剩下的留到早晨(出16:16-21)。當以民違命將一些留作明天的食糧時,瑪納都被虫子咬爛,發生臭味(出16:20)。這暗示了食物會腐爛(出16:27)。在福音中提到耶穌不會失掉任何父交給他的一個(若6:39; 10:28; 17:12; 18:9)。出谷紀的記載重點是天主照顧的忠誠,而這裡強調的是天主的照顧之充足,耶穌沒有提到叫人只收集一日所需的。

「他們就把人吃後所剩下的五個大麥餅的碎塊,收集起來,裝滿了十二筐」13節。剩下的十二筐食物是比耶穌開始所有的多──以色列每一個支派有一筐。所提供的很充足,天主給我們充裕的去滿足我們的所需。在一份有關聖經各數字重要性的文章中指出,四和三(世界的和神性的)的組合是很重要。三加四等於七,這是一個意味完全或完美的數字。三乘以四是十二,即代表天主子民的數目。五和十經常被認為代表人類或死物的完整性。一千(十的三倍數) ──一個大數字。我們的文章中沒有提供對這些數字的詮釋,這包括很多有重要性的數字:

七個資源(五餅二魚) (9節)

五千群眾(10節)

十二筐剩下的食物(13節)

「看見奇蹟,人群會說:「這人確實是那要來到世界上的先知」(14節)。這明顯指梅瑟的許諾:上主你的天主,要由你中間,由你兄弟中,為你興起一位像我一樣的先知,你們應聽信他(申18:15)。希臘文來說,這句子與在1章9節的序言中所描述沒有名字的耶穌是相同。那普照人的真光,正在進入這世界 (erchomenos[n] eis ton kosmon);這是若望所表達耶穌將臨的方法。

「耶穌獨自又退避到山裡去了」(15a節)。耶穌看出他們要來強迫他,立他為王,就獨自又退避到山裡去了。人群想立耶穌的角色為提供者和遞送者,他們想利用權力而達到自己的目的。假如他是第二個梅瑟,他一定會做第一位梅瑟為他們的祖先所做的,帶他們免受壓迫。

群眾的反應是自然的。他們想將他變成他們的精靈。他們的反應將我們的教理倒轉成──我們最終的目標是永遠被天主光榮。

「耶穌獨自又退避到山裡去了」(15b節)。耶穌見人群想強行令他成為君王,他退避了。他有使命去完成,但不是這些人所期望的。要變成他們所期望的君王會縮短他的使命──由世界變成地中海的東面──由全個歷史變成一或兩個世代──由永生的給予者變成現世保障的給予者。要成為他們的君王,耶穌會被控叛國罪, 合理地將他作一個罪犯處決。他不再是那為世人的罪而死的無罪的羔羊,但他會正式地成為重罪犯而死。這裡有聖若望的反語:他已是君王,到來為人打開他的國度。但因人的愚昧,他們要他成為他們所想要的君王。因此他們得不到所想要的君王,亦失去了他為他們所打開的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