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期第十四主日

「那時候,耶穌來到自己的家鄉,門徒也跟隨著他。到了安息日,耶穌便開始在會堂教訓人。眾人聽了,就驚訝說:「他這一切,是從那裡來的呢?...」(谷6:1-6a)(7月8日)

聖經:谷 6:1-6a

釋經

1-3節:他們便對他起了反感

「1耶穌從那裡起身,來到自己的家鄉(希臘文:patrida),門徒也跟了他來。2到了安息日,他便開始在會堂裡教訓人:眾人聽了,就驚訝說:「他這一切是從那裡來的呢?所賜給他的是什麼樣的智慧?怎麼藉他的手行出這樣的奇能?3這人不就是那個木匠(希臘文:tekton)嗎?他不是瑪利亞的兒子,雅各伯、若瑟、猶達、西滿的兄弟嗎?他的姊妹不是也都在我們這裡嗎?」他們便對他起了反感(希臘文:eskandalizonto)。」

「自己的家卿」──希臘文:patrida(1節)。Padrida與patros(希臘文解作父親)。Padrida可解作祖國,但在此應翻譯為家鄉。這裡沒有確定其家鄉的名字是納匝肋,但馬爾谷在較早前告訴我們,「耶穌由加里肋亞納匝肋來」(1:9)。他自此以葛法翁為他的家(2:1; 也參閱瑪4:13),但納匝肋是他的家鄉──他長大的地方──他家人居住的地方──他將會再次回鄉探訪的地方。

納匝肋是一個有五百人或一千六百至二千人居住的村莊──一個小小的城鎮,讓人人足以互相認識。我們不會期望其中的村民會是十分世故或接納新事物的。

「門徒也跟了他來」(1節)。這不僅是一個人回鄉探親那麼簡單。有門徒隨行標誌著耶穌是辣彼。

「他便開始在會堂裡教訓人」(2節)。耶穌的傳教生活的特徵,是教訓和行奇蹟。會堂是團體的宗教及社交生活的中心,是教訓則是會堂職務的核心。在那個時代,人們不懂閱讀,也不能接珍貴的卷軸,因此,在會堂聆聽聖經的誦讀及其解釋,是他們學習宗教遺產的主要方式。然而,本福音不會告訴我們耶穌再次在會堂裡施教的場合。自此以後,他將在家裡施教(7:17,24; 9:33; 10:10)。

人們感到驚訝,認為耶穌具有智慧和奇能。看來他們的反應是有利的,也因為耶穌而感到自豪。可是,他們問:「『這人不就是那個木匠嗎?他不是瑪利亞的兒子……』他們便對他起了反感」(3節)。即使他們從耶穌的教訓聽到一些特別的內容──智慧的說話──耶穌的話使他們感到厭惡,而不是吸引他們。納匝肋人的背棄顯然跟耶穌的出生有關。他們認為耶穌不過是裝腔作勢的鄉下小子。

「這人不就是那個木匠(tekton)嗎?」(3節)。Tekton可以是木匠或石匠,但在這情況下幾乎肯定是木匠。這些工匠獲得人們的尊重,而且待遇很好。辣彼應懂得一門手藝,而施教是沒有酬勞的。這正是保祿的做法(宗18:3; 20:34)。然而,這裡出現兩個問題。第一,耶穌沒有接受過辣彼所需的正式訓練。第二,耶路撒冷的經師已開始不利於他的謠言──「他附有貝耳則步……他賴魔王驅魔」(3:22)。耶穌的同鄉於是不願意他作為木匠以外的其他身份。

「瑪利亞的兒子」(3節)。人們要確認某人,就是認出他與父親的關係,而不是與母親的關係,正如若6:42所載的一樣。這可能是因為若瑟在當時已去世,儘管我們預料人們以其父親的名字來確認他,即使父親已去世。確定耶穌是瑪利亞的兒子,其目的可能是中傷他出身的正統性。

「雅各伯、若瑟、猶達、西滿的兄弟嗎?」(3節),馬爾谷提出耶穌四個兄弟的名字──雅各伯、若瑟、猶達和西滿。這是在對觀福音上首次提及「主的兄弟」的地方(參照瑪12:46-50;谷3:31-34;路8:19-21)。有關耶穌的兄弟姊妹一直存在著爭議。基督教徒認為他們是若瑟和瑪利亞所生的子女。天主教徒相信瑪利亞是終身童貞,若瑟也是守童貞的,所以認為他們是耶穌的表兄弟姊妹。按若2:12 耶穌開始傳教,在加里肋亞的加納顯第一個神蹟以後,即已提及「他的兄弟」(參閱若7:3,5,10)。宗1:14;格前9:5;迦1:19等處或作「他的兄弟」或作「主的兄弟」,然而這些經文從未說出「主的兄弟」到底與耶穌有什麼親戚。同樣,瑪13:56;谷3:32; 6:3亦提及了「他的姊妹」,不過並未說出她們的名字。

古時的異教徒,如切耳索(Celsus)、赫耳威丟(Helvidius)等人,以及近代的一些異教徒,尤其基督教徒,以這些經文為藉口,而否定聖母瑪利亞為卒世童貞的事實,或至少否定聖若瑟的童貞。為此我們願意在這裡確定「主的兄弟」或「姊妹」究有什麼意義。

舊約中「兄弟」一詞或「姊妹」一詞,意義頗為廣泛:這是無可置疑的。僅就血親關係來說:「兄弟」一詞除指同一父母,或同父異母,或異父同母所生的兄弟外,也指姪子和姪女,即兄弟所生的兒女(創13:8; 29:15),「堂兄弟」(編上23:21-22;肋10:4),或表兄弟;間或亦泛指同祖兄弟(列下10:13)。「兄弟」一詞所以有如此多的意思,是因為閃族語言,原沒有形容這些不同親屬關係的其他名詞。因此在形容親屬關係時,必須用其他字來描述:如「父親兄弟的兒子」等,這樣,「兄弟」一詞便成了形容親屬關係的專名詞。七十賢士將舊約譯成希臘文時,也常將原文的「阿合」(Ah)譯成「阿德耳缶斯」即「兄弟」。

在新約中是否也能如此運用?當然是可以的。新約中幾時說及「主的兄弟」或「主的姊妹」,根據閃族語風,這兩個名詞應當以廣義來解釋,絕對不能以狹義解為聖母瑪利亞的兒女,或其淨配若瑟的兒女:這不但從聖教會一致的傳說可以證明,而且也可以從新約經文中予以證實。

所謂「主的兄弟」或「姊妹」,不是聖母瑪利亞的子女

(a)因為聖母瑪利亞是卒世童貞的,這道理已在路1:34含蓄肯定了;瑪利亞向天使所發的問語,已顯示她矢志守貞的意向。聖母瑪利亞的卒世童貞從最古時期(至少從第二世紀),已成為聖教會所公認的道理。第三世紀初,龐特諾(Pantaenus)已用了「卒世童貞」這個名詞稱呼聖母。龐氏的這種用法,顯示「卒世童貞」一詞的古老性。及至649年,這端道理,在拉特朗大公議會(Council of Lateran)上定為應信的教條。
(b)如果聖母瑪利亞還有別的兒女,耶穌在十字架上似乎不會將自己的母親瑪利亞託付給若望宗徒(若19:26-27)。
(c)事實上,耶穌在福音中單單稱瑪利亞為自己的母親,而瑪利亞單單稱耶穌為自己的兒子。再者「母親」的名稱,聖史們時常,且專用來表示瑪利亞對耶穌的關係(計有38次之多),絕對不用來表示瑪利亞對耶穌以外的人的關係。
(d)事實上,瑪13:55(亦見谷6:3;迦1:19)列有「主的兄弟」的名字(雅各伯、若瑟、西滿及猶達),其中雅各伯及若瑟二人在瑪27:56及谷15:40兩處明明說是另一個瑪利亞的兒子(參閱谷15:47;路24:10)。這另一個瑪利亞且是克羅帕的妻子(若19:25)。此外,雅各伯是「阿耳斐的兒子」(瑪10:3),而猶達是「雅各伯的兄弟」(猶1節;參路6:16)。關於西滿,雖然從新約中我們一無所知,但是赫傑息頗(Hegesippus)是180年左右的寫作家,他曾說:西滿是聖若瑟的兄弟克羅帕(Cleopas)的兒子(參見歐瑟比,Hist.Eccl.III,2,I)。對於聖經中明明記載的「主的兄弟」,如果能這樣說,對「主的姊妹」,聖母瑪利亞和若瑟不是她們的父母,怎麼不可以說呢?

「主的兄弟」或「主的姊妹」不是聖若瑟的兒女

這由上述的第四個論據可以證明:因為上述的第四個論據,用於聖若瑟也是恰當而有力的。但是古時有些學者,如奧利振認為「主的兄弟」及「主的姊妹」是聖若瑟前妻所生的兒女。但大體上說,所有的教父及公教作家,尤其在聖熱羅尼莫以後,都堅持聖若瑟是終身守貞的,除聖母外,沒有別的妻子:這是聖教會一致的信念,雖然尚未定為應信的教條。此外瑪竇及路加二聖史所記的耶穌童年史中,聖若瑟除了有耶穌聖嬰外,從未記載他還有別的孩子。

從以上的論述,我們可以清楚看出,所謂「主的兄弟」或「主的姊妹」,無非是指耶穌的一切近族的叔表兄弟姊妹;至於他們與耶穌的親屬關係是遠是近,或者他們與耶穌的關係,是來自聖母方面,還是來自聖若瑟方面,也不易確定。且是「主的兄弟」或「姊妹」,他們也各有自己的父母(如上面所說的:有兩個是克羅帕的妻子瑪利亞的兒子;我們也不知道阿耳斐 Alphaeus 同克羅帕是一個人,還是兩個人)。我們也不知道猶達是雅各伯的同胞兄弟,還是雅各伯的叔表兄弟。至於「主的姊妹」,我們在此處不願再作無謂的推測。總之,所有「主的兄弟」或「姊妹」,都與耶穌有血親關係,這一點已足以使他們自豪了。最後,提出基督教徒的兩位學者峰索登(Von Soden,in:Kittel,TWNT)及貝爾納得(Bernard in:Comment.in Joan.ad capt 3)關於「兄弟」「姊妹」二詞的見解;他們以為「主的兄弟」是聖若瑟前妻的兒子,有很大的可能性;但是,如我們上面所說的,這種見解是應當加以排斥的。

「他們便對他起了反感。」(3節)。較早前,耶穌的人「出來要抓住他,因為他們說:『他瘋了!』」(3:21)。當人們告訴耶穌,他的母親和兄弟正在等候他時,他回答說:「誰奉行天主的旨意,他就是我的兄弟、姊妹和母親」(3:35)。耶穌曾經驗魔鬼(1:24; 5:7)和宗教權威(2:16,18,24; 3:6,22),甚至自己家人(3:21)的反對,但今次是他首次經驗平民百姓的反對。這不會是最後一次的(15:11-14)。

4-6a:他因他們的無信心而感到詑異

「4耶穌對他們說:「先知除了在自己的本鄉、本族、和本家外,是沒有不受尊敬的。」5耶穌在那裡不能行什麼奇能,祇給少數的幾個病人覆手,治好了他們。6a他因他們的無信心而感到詑異。」

「先知除了在自己的本鄉、本族、和本家外,是沒有不受尊敬的」(4節)。耶穌詳述一個諺語,包括「族」和「家」──勾畫出三個同心圓圈,每個圓圈都讓人越來越明白諺語的意思。耶穌把這句諺語應用到自己身上,暗示自己當然是先知,而納匝肋的人一如以色列民拒絕先知一樣拒絕了他,所以是有罪的。

第4及第5章充滿顯示德能的事實──平息風浪(4:35-41);治好革辣撒附魔人(5:1-20);復活雅依洛的女兒(5:21-24,35-43);以及治好患血漏的婦人(5:25-34)。驅魔的事件發生在外邦人的領域,但耶穌卻不能在自己的家鄉行奇蹟。他因他們的無信心而感到詑異(6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