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旬期第一主日 (舉行候洗者甄選禮)

「那時候,聖神催促耶穌到曠野去。耶穌在曠野裡,四十天之久,受撒旦的試探,與野獸在一起,並有天使服事他......」(谷1:12-15)(2月18日)

聖經:谷 1:12-15

釋經

12-13節:聖神立刻催他到曠野裡去

「12聖神立刻催(希臘文:ekballei)他到曠野裡去。13他在曠野裡,四十天之久,受撒殫的試探(希臘文:peirazomenos),與野獸在一起,並有天使服侍(希臘文:diekonoun)他。」

馬爾谷福音的小引到1章13節結束。由1章14節-6章6a節為馬爾谷福音的第一大段,記載耶穌在加里肋亞的傳教生活。

「聖神立刻催他到曠野裡去」(12節)。耶穌將在曠野受撒殫試探(希臘文:peirazomenos),但是,是聖神催(希臘文:ekballei)他到曠野裡去的。這突如其來的事使我們驚訝。我們會以為,在耶穌受洗後,天使會來伺候他,或者有某種慶祝。然而,在所有福音中,耶穌直接從洗禮走到受試探。我們以為洗禮是一種任命,而他的受試探是加強、堅強的經驗。在以色列的歷史中,曠野一直是以色列民受試探的地方,而他們時常經不起試探,但也是他們加深靈修的地方。耶穌不像以色列民那樣,不會經不起試探的。

基督徒的生命的特色不是一連串振奮的時刻,而是有起有跌的節奏。耶穌的受洗是偉大的時候,但立刻(馬爾谷喜用的字)在曠野受試探。這為我們也是一樣的。我們有自己的起跌。抵抗這些無可避免的事情的剛毅,就是期待它們;那麼,我們不會因為對於前路安逸的浪漫期望崩潰而不知所措。

「他在曠野裡,四十天之久,受撒殫的試探」(12節)。四十這數字時常與深切的靈修經驗相關連。天主使天下了四十天四十夜,好能潔淨大地(創7:12)。以色列民在曠野四十年之久。梅瑟在西乃山上停留了四十天,四十夜(出24:18; 34:28),而厄里亞走了四十天四十夜,一直到了曷勒布山(列上19:8)。

耶穌與撒殫在曠野中相遇,這大概是與他受洗的情景相關。在耶穌受洗的情景,我們清楚聽到耶穌是誰。他是天主子。在曠野中我們得到啟示,就是天主子的主要任務。他將推翻撒殫的統治,並帶來救恩的圓滿時期。

雖然馬爾谷沒有描述特定的試探,但瑪竇(以馬爾谷作為福音的來源)將敘述三個試探:(1) 把石頭變成餅;(2) 從聖殿頂跳下去;(3) 朝拜撒殫(瑪4:3-10)。

「與野獸在一起」(13節)。馬爾谷提及耶穌與野獸在一起,這聽來是奇怪的。儘管有些種類以曠野為牠們的家,牠們傾向是爬蟲類,不是哺乳類動物──寧靜的、隱藏的、不引人注目的。曠野看來是荒涼的、空無一物的。為什麼馬爾谷提及野獸?儘管有些學者認為馬爾谷傾向說明耶穌與野獸和平共處,但大多數人拒絕那個想法,並認為野獸與撒殫聯合:

──與野獸在一起(meta ton theiron)。這句經文是馬爾谷敘述的特色,是耶穌受試探敘述的關鍵。「野獸」加強曠野不祥的特色嗎?牠們的出現經常與邪惡勢力相關嗎?在人類墮落後,牠們與人的關係是敵對的。
──馬爾谷提及野獸,其用處是強調曠野的特色。耶穌見到野獸時,就是面臨曠野所充滿的恐怖、寂寞和危險。在這背景下,牠們不是與天堂,而是與撒殫的領域息息相關。
──牠們也許使人想起詠91:11-13:「因為他必為你委派自己的天使,在你行走的每條道路上保護你。他們把你托在自己的手掌,不使你的腳在石頭上碰傷。你可經過在獅子和毒蛇身上,你可踐踏在猛獅和毒龍身上。」
──馬爾谷福音大概寫於公元60年代,即尼祿要基督徒被野獸撕裂的時候。考慮到在尼祿統治期間,基督徒被凶猛的野獸蹂躪,不難想像馬爾谷包括「與野獸在一起」這句不尋常的經文,是為了提醒他的羅馬讀者,基督也曾被投到野獸群中,而天使來服侍他,所以,天使亦會服侍那些面對殉道的羅馬讀者。如果本福音是在迫害期間或之後成書,我們可以肯定,提及野獸並不讓馬爾谷的初期讀者記起和平的王國。

「並有天使服侍他」(13節)。從Diekonoun一字我們得到「執事」一字,並與服務有關。天使可給耶穌提供什麼服務?耶穌結束曠野的試探時,他們可以提供飲食。然而,天使們可能與耶穌一起經歷曠野的經驗。正如野獸反對耶穌,那麼,天使就是支持耶穌對抗撒殫。

那麼,整個描述有兩個對立的陣營:一方是支持耶穌的,即聖神和天使;另一方是撒殫與野獸。馬爾谷沒有好像瑪竇和路加敘述試探的結果,也沒有提及特殊的試探,或耶穌如何回應撒殫的試探。

14-15節:耶穌來宣講天主的福音

「14若翰被監禁(希臘文:paradothenai)後,耶穌來到加里肋亞,宣講天主的福音(希臘文:euangelion),15說:「時期(希臘文:kairos)已滿,天主的國(希臘文:basileia)臨近了,你們悔改,信從福音罷!」

14-15節的經文至今是本書最重要的概要,介紹和概述第一部份,也許是整部書。

「若翰被監禁(paradothenai)後,耶穌來到加里肋亞」(14節)。馬爾谷告訴我們,耶穌在若翰被監禁(paradothenai)後,才開始他的傳教生活。在若望福音(3:22-30),若翰和耶穌二人的傳教時間是重?的。馬爾谷以不同的方式來敘述故事,在耶穌開始傳教生活前,讓若翰先退出──可能是因為馬爾谷想強調若翰作為先驅的角色──耶穌一旦出場,再不需要若翰了。若翰是耶穌的先驅,不但因為他預備耶穌的道路,亦因為他的被監禁預示耶穌日後被交付。

「被監禁」一字未能傳遞paradidomi這個字的豐富內容。Paradidomi一字將用來形容耶穌被負賣或被交付(3:19; 9:31; 14:21,41),或被交於外邦人(10:33)。耶穌也用這個字來警告他的門徒,他們將被解送到公議會,遭人鞭打和審問(13:9-13)。Paradidomi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字眼,源自第四首僕人之歌(依52:13-53:12,尤其是6,12節)……馬爾谷採用這動詞來締造洗者若翰(1:4,14)、耶穌(1:14; 8:31; 9:31; 10:33-34)和基督徒之間的平行。在每個例子中,人們宣講(keryssein)和被交付(paradidonai)。

若翰的paradidomi開啟耶穌傳教生活之門,而耶穌的paradidomi將開啟門徒傳教之門。門徒的paradidomi(殉道者的鮮血)將是教會的種子。儘管在每個paradidomi當中,邪惡在運作,但天主也在幕後工作,把受難日轉變成復活節。天主的忠信的傳信者的死亡,永不是失敗……它往往是一扇門,天國藉此而得以進步和成長。

耶穌在加里肋亞開始他的傳教生活(參閱16:7)。除了死亡和復活外,他的大部份傳教生活都在加里肋亞度過。我們可能期待他把傳教生活集中在耶路撒冷,即聖殿和猶太人宗教生活的中心。然而,耶路撒冷卻與反對耶穌的人連繫,而他們將在那裡處決他。

「宣講天主的福音(euangelion)」(14節)。福音就是天主愛我們並拯救我們。這概念深深紮根於舊約。依撒意亞告訴我們,所有人都相似青草,必定枯萎,但他向我們保證,「天主的話永遠常存」,而天主「必如牧人,牧放自己的羊群。」這些都是要向耶路撒冷傳報的「喜訊」(依40:6-11)。在新約中,euangelion主要是耶穌基督的喜訊,以及他所帶來的救恩。然而,在這情況下,宣講福音的正是耶穌,而他宣講的正是天主的福音。

「時期(kairos)已滿,天主的國臨近了」(15節)。耶穌以這些話來指向天主。耶穌宣告的,就是天主的國,天主的王權。福音最終與耶穌基督的救恩工程有關,但耶穌首先宣講天主的國(15節)。耶穌的主題必然是他的門徒和傳信者的主題,如果他們要真正成為他的傳信者。當耶穌的天國的主題變成次要或被人忘記,教會歷史的悲劇便在那些時期發生。

Kairos是重要的時期──真理的時刻──決定性的時刻。耶穌說,時期「已滿。」決定性的時刻已來到。天主的國就在咫尺。

「天主的國(basileia)臨近了」(15節)。天主的國這概念植根於舊約(參閱詠45:6; 103:19; 145:10-13;依52:7)。初期的以色列民反叛天主,拒絕天主的王權,卻支持立君王,好像他們在其他民族所看見的君王一樣(撒上8:5-22),但是,天主的國的應許,以及它所帶來的救恩是常常臨在的。

耶穌時代的以色列民以為天主的國就是恢復他們在達味王朝──天主透過祂的選民以色列統治世界──所享有的權力和光榮。

耶穌講述一個截然不同的王國──這國度「臨近了」(15節)──當我們讓我們的心靈服從天主,這國度便實現了──這國度由耶穌第一次來臨開始,但只有在他第二次來臨時才完全展現出來。

「你們悔改,信從福音罷」(15節)。對於天國臨近的適當回應是雙重的:悔改(希臘文:metanoeo)和信從福音!我們傾向以為悔改是感到罪咎,但事實上,悔改是心靈或方向的轉變──從不同的角度看事物。

信從福音是信德的行動;信德「是所希望之事的擔保,是未見之事的確證」(希11:1)。對當時的聽眾,正如對現今的聽眾而言,這真理並非顯然易見。看得見的,必然已被相信了。我們相信仍未實現的應許。初期的門徒在艱難中相信,他們的信德帶來豐富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