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期第三主日

「若翰被監禁後,耶穌來到加里肋亞,宣講天主的福音,說:「時期已滿,天主的國臨近了,你們悔改,信從福音罷!當耶穌沿著加里肋亞海行走時,看見西滿和西滿的兄弟安德肋......」(谷1:14-20)(1月21日)

聖經:谷 1:14-20

釋經

14-15節:耶穌來宣講天主的福音

「14若翰被監禁(希臘文:paradothenai)後,耶穌來到加里肋亞,宣講天主的福音(希臘文:euangelion),15說:「時期(希臘文:kairos)已滿,天主的國(希臘文:basileia)臨近了,你們悔改,信從福音罷!」

「時期已滿,天主的國臨近了,你們悔改,信從福音罷!」這句經文至今是本書最重要的概要,介紹和概述第一部份,也許是整部書。

「若翰被監禁(paradothenai)後,耶穌來到加里肋亞」(14節)。馬爾谷告訴我們,耶穌在若翰被監禁(paradothenai)後,才開始他的傳教生活。在若望福音(3:22-30),若翰和耶穌二人的傳教時間是重要的。馬爾谷以不同的方式來敘述故事,在耶穌開始傳教生活前,讓若翰先退出──可能是因為馬爾谷想強調若翰作為先驅的角色──耶穌一旦出場,再不需要若翰了。若翰是耶穌的先驅,不但因為他預備耶穌的道路,亦因為他的被監禁預示耶穌日後被交付。

「被監禁」一字未能傳遞paradidomi這個字的豐富內容。Paradidomi一字將用來形容耶穌被負賣或被交付(3:19; 9:31; 14:21,41),或被交於外邦人(10:33)。耶穌也用這個字來警告他的門徒,他們將被解送到公議會,遭人鞭打和審問(13:9-13)。Paradidomi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字眼,源自第四首僕人之歌(依52:13-53:12,尤其是6,12節)……馬爾谷採用這動詞來締造洗者若翰(1:4,14)、耶穌(1:14; 8:31; 9:31; 10:33-34)和基督徒之間的平行。在每個例子中,人們宣講(keryssein)和被交付(paradidonai)。

若翰的paradidomi開啟耶穌傳教生活之門,而耶穌的paradidomi將開啟門徒傳教之門。門徒的paradidomi(殉道者的鮮血)將是教會的種子。儘管在每個paradidomi當中,邪惡在運作,但天主也在幕後工作,把受難日轉變成復活節。天主的忠信的傳信者的死亡,永不是失敗……它往往是一扇門,天國藉此而得以進步和成長。

耶穌在加里肋亞開始他的傳教生活(參閱16:7)。除了死亡和復活外,他的大部份傳教生活都在加里肋亞度過。我們可能期待他把傳教生活集中在耶路撒冷,即聖殿和猶太人宗教生活的中心。然而,耶路撒冷卻與反對耶穌的人連繫,而他們將在那裡處決他。

「宣講天主的福音(euangelion)」(14節)。福音就是天主愛我們並拯救我們。這概念深深紮根於舊約。依撒意亞告訴我們,所有人都相似青草,必定枯萎,但他向我們保證,「天主的話永遠常存」,而天主「必如牧人,牧放自己的羊群。」這些都是要向耶路撒冷傳報的「喜訊」(依40:6-11)。在新約中,euangelion主要是耶穌基督的喜訊,以及他所帶來的救恩。然而,在這情況下,宣講福音的正是耶穌,而他宣講的正是天主的福音。

「時期(kairos)已滿,天主的國臨近了」(15節)。耶穌以這些話來指向天主。耶穌宣告的,就是天主的國,天主的王權。福音最終與耶穌基督的救恩工程有關,但耶穌首先宣講天主的國(15節)。耶穌的主題必然是他的門徒和傳信者的主題,如果他們要真正成為他的傳信者。當耶穌的天國的主題變成次要或被人忘記,教會歷史的悲劇便在那些時期發生。

「時期已滿」是重要的時期──真理的時刻──決定性的時刻。耶穌說,時期「已滿」決定性的時刻已來到。天主的國就在咫尺。

「天主的國(basileia)臨近了」(15節)。天主的國這概念植根於舊約(參閱詠45:6; 103:19; 145:10-13;依52:7)。初期的以色列民反叛天主,拒絕天主的王權,卻支持立君王,好像他們在其他民族所看見的君王一樣(撒上8:5-22),但是,天主的國的應許,以及它所帶來的救恩是常常臨在的。

耶穌時代的以色列民以為天主的國就是恢復他們在達味王朝──天主透過祂的選民以色列統治世界──所享有的權力和光榮。

耶穌講述一個截然不同的王國──這國度「臨近了」(15節)──當我們讓我們的心靈服從天主,這國度便實現了──這國度由耶穌第一次來臨開始,但只有在他第二次來臨時才完全展現出來。

「你們悔改,信從福音罷」(15節)。對於天國臨近的適當回應是雙重的:悔改(希臘文:metanoeo)和信從福音!我們傾向以為悔改是感到罪咎,但事實上,悔改是心靈或方向的轉變──從不同的角度看事物。

信從福音是信德的行動;信德「是所希望之事的擔保,是未見之事的確證」(希11:1)。對當時的聽眾,正如對現今的聽眾而言,這真理並非顯然易見。看得見的,必然已被相信了。我們相信仍未實現的應許。初期的門徒在艱難中相信,他們的信德帶來豐富的結果。

16-18節:來跟隨我

「16當耶穌沿著加里肋亞海行走時,看見西滿和西滿的兄弟安德肋,在海裡撒網,他們原是漁夫。17耶穌向他們說:「來跟隨我!我要使你們成為漁人(希臘文:anthropon)的漁夫。」18他們便立刻拋下網,跟隨了他。」

「當耶穌沿著加里肋亞海行走時」(16節)。加里肋亞海是位於約但河源頭附近的一個大淡水湖──最長有21公里,最闊有13公里──大部份被高山環繞。加里肋亞海亦有其他三個名稱:基乃勒特海(希伯來文解作豎琴)(戶34:11;蘇12:3; 13:27)──革乃撒勒湖(路5:1)──以及提庇黎雅海(若6:1; 21:1)。

在耶穌時代,捕魚業依賴加里肋亞海來維持,在那裡把漁獲出口到埃及和其他地區。儘管有些漁夫在沿岸捕魚為生(主要是養活家人),當地亦有一些涉及出口貿易的家族生意。有些漁夫是貧窮的,但大多數生活安定,亦有些是富有的。

西滿和安德肋來自貝特賽達(若1:44),大概位於葛法翁東面的加里肋亞海北岸。

耶穌「看見西滿和西滿的兄弟安德肋,在海裡撒網,他們原是漁夫」(16節)。較富裕的漁夫會採用船和拖網,所以,學者傾向把西滿和安德肋(較不富裕的漁夫,因為他們沒有漁船)與雅各伯和若望(較富裕的兄弟,因為他們的父親擁有漁船,又聘用傭工──20節)。然而,路5:3指明西滿擁有一艘船,所以這個貧富之間的對比可能是誇張。

「來跟隨我!」(17節)。這召叫是個人的──邀請跟隨耶穌,而不是加入某個事業。大多數辣彼期待學生問准可以跟隨自己,但在此正是耶穌採取主動。他揀選他的門徒,而不是等待他們尋找他。耶穌的召叫也是截然不同的,辣彼的學生主要是忠於妥拉,而不是某位辣彼……但是,耶穌召叫這四人來跟隨自己。

在一個家庭關係緊密的社會,父親往往期待兒子接管家庭的生意,並供養年老的父母。但是,耶穌的召叫要求撤底的割裂──離開那使西滿和安德肋與父母和兄弟姊妹連繫的社會關係──離開捕魚所代表的經濟保障──離開家庭成員之間在面對疾病、意外和年老時互相依靠的關係。耶穌召叫西滿和安德肋放下他們所認識的東西,好能踏上他將要給他們顯示的道路──一條他沒有給他們預先闡釋的道路──一條他們在踏上後才明白的道路。門徒懷著信德踏入那不知的境地,相信基督帶領我們走向正確的目的地。

「漁人」(17節)。有些學者認為「漁人」涉及聚集眾人來接受審判,因為舊約在那意義上引用捕魚的比喻(參閱耶16:16;亞4:2)。然而,根據馬爾谷的語境,耶穌顯然是召叫這些人來傳揚福音。耶穌是召叫跟隨者並創造天國的子民。門徒將要受訓,來實行耶穌正在所做的事:宣講天國,為天國而召集人,並吸引他們加入一個經驗天主統治的團體(3:13-15)。

「他們便立刻(希臘文:euthus)拋下網,跟隨了他」(18節)。

──按照路加的版本,這四個門徒的召叫是緊接著一個豐富漁獲的奇蹟後發生的(路5:1-11),使人容易明白他們為什麼跟隨耶穌。
──在若望福音,洗者若翰宣告耶穌是天主的羔羊,然後,他的兩個門徒(包括安德肋)跟隨了耶穌。安德肋然後去找自己的兄弟伯多祿,宣稱他已找到默西亞(若1:35-41)。這亦使人容易明白他們為什麼跟隨耶穌。
──然而,馬爾谷沒有提供這背景。也許他純粹把故事歸納到最主要的內容,但看來他更可能是嘗試強調耶穌召叫的迫切性。

在馬爾谷福音,安德肋只再出現一次(13:3),儘管另外有兩處地方提及他,包括宗徒的名單(參閱1:29; 3:18)。耶穌將在3:16給西滿起名叫伯多祿,而伯多祿將成為最突出的宗徒。在耶穌復活之前,他的行為是不穩定的──甚至否認耶穌。在耶穌復活後,他將成為耶穌所預言的磐石。

西滿和安德肋跟隨耶穌,但耶穌讓他們靠近自己的家園一段時間。在安息日,他們將前往家鄉附近的葛法翁會堂(21-28節),然後回家,而耶穌更在那裡治好西滿的岳母(29-34節)。在馬爾谷福音的首九章,他們將留在加里肋亞,然後前往猶太(10:1)。在耶穌復活後,他們將返回加里肋亞(16:7)。

19-20節:他們離開父親載伯德

「19耶穌向前行了不遠,看見載伯德的兒子雅各伯和他的弟弟若望,正在船上修網。20耶穌遂立即(希臘文:euthus)召叫他們;他們就把自己的父親載伯德和傭工們留在船上,跟隨他去了。」

「耶穌向前行了不遠,看見載伯德的兒子雅各伯和他的弟弟若望,正在船上修網」(19節)。這個故事大致上是模仿厄里亞召叫厄里叟的故事(列上19:19-21),但有顯著的分別:

──厄里叟獲准在跟隨厄里亞之前向父母道別,但馬爾谷描寫雅各伯和若望立即離開自己的父親載伯德,然後跟隨耶穌。

──厄里叟道別父母之後,回來時牽出一對牛宰殺了,用駕馭牛的用具煮熟──確保他不會恢復舊日的生活方式。雅各伯和若望沒有破壞自己的船和漁網,僅僅留下它們。

「耶穌遂立即(euthus)召叫他們」(20節)。我們再次聽到馬爾谷富有特色的「立即」(euthus)一字。在上一次的情況下,西滿和安德肋「立刻拋下網,跟隨了他」(18節)。在這次情況下,耶穌立即召叫雅各伯和若望。

「他們就把自己的父親載伯德和傭工們留在船上,跟隨他去了」(20節)。雅各伯和若望好像伯多祿和安德肋一般,聽到耶穌的召叫後,便離開父親,跟隨耶穌。有關載伯德與傭工留在船上的細節,使人聯想雅各伯和若望突然作出決定,然後實行自己的決定。他們迅速離開,反映出耶穌召叫的迫切性。

經文提及傭工,使人想到載伯德的事業比伯多祿和安德肋的更大。經文提及傭工也軟化雅各伯和若望的離去──他們沒有讓父親失去所有幫助。

雅各伯和若望將被稱為「雷霆之子」(3:17),並與伯多祿一起,出現在耶穌顯聖容(9:2-9)、革責瑪尼園(14:33ff)及其他重要的時刻。他們將請求耶穌賜予榮譽的地位(10:35ff)。若望將成為耶路撒冷教會的關鍵成員(迦2:9)。雅各伯將遭到黑落德殺害(宗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