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期第二主日

「第二天,若翰和他的兩個門徒,又在那裡站著,若翰看見耶穌走過,便注視著他說:「看,天主的羔羊!」那兩個門徒聽見他說這話,便跟隨了耶穌......」(若1:35-42)(1月14日)

聖經:若 1:35-42

釋經

19-51節:背景

那連繫1:19-51的主題,就是為耶穌作證……作證是第四部福音的中心主題……因此第四部福音,耶穌的整個故事充滿審訊的中心情景;證人被召,提供見證,而證言不斷受到耶穌的敵人質疑和拒絕,直至最終經歷最後的審訊。耶穌藉這一切表現為天主啟示的見證人;他對從父的所見所聞作證(3:32),並支持他作出最終的見證──即父的見證;父藉著若翰,藉著祂給予耶穌履行的工作,以及藉著舊約而為耶穌作證(5:31-47)。

此外,29-42節給了耶穌一系列稱銜,發展一套強而有力的基督論。洗者若翰稱耶穌為天主的羔羊(29,36節);在我以前的人(30節);聖神停在他身上(33節);天主子(34節)。若翰的門徒稱耶穌為辣彼(38節)。安德肋稱他為默西亞(41節)。43-51節繼續給予稱銜。納塔乃耳稱耶穌為辣彼、天主子、以色列的君王(49節)。耶穌以宣稱自己為人子來完成基督論(51節)。

35-42節:那兩個門徒跟隨了耶穌

「35第二天,若翰和他的兩個門徒,又在那裡站著,36若翰看見耶穌走過,便注視著他說:「看,天主的羔羊!」37那兩個門徒聽見他說這話,便跟隨了耶穌。38耶穌轉過身來,看見他們跟著,便問他們說:「你們找什麼?」他們回答說:「辣彼!──意即師傅──你住在那裡?」39衪向他們說:「你們來看看吧!」他們於是去了,看了他住的地方;並且那一天就在衪那裡住下了。那時,大約是第十時辰。40西滿伯多祿的哥哥安德肋,就是聽了若翰的話,而跟隨了耶穌的那兩人中的一個,41先去找到了自己的弟弟西滿,並向他說:「我們找到了默西亞。」──意即基督。42遂領他到耶穌跟前,耶穌注視他說:「你是若望的兒子西滿,你要叫『刻法』」──意即伯多祿。」

「第二天,若翰和他的兩個門徒,又在那裡站著, 36若翰看見耶穌走過,便注視著他說:『看,天主的羔羊!』」(35-36節)。

若翰繼續為耶穌作證。這一次,他向自己的兩個門徒作證,而他們的反應是離開若翰並跟隨耶穌。若翰的作證頗相反一般的人性傾向,就是成為建立帝國的人。因此,他提出一個真實的榜樣,顯示出成為天主的僕人有什麼意義。

在對觀福音,耶穌召叫門徒離開他們的漁船來跟隨他(瑪4:18-22)。在第四部福音,他們來到耶穌那裡,是由若翰的作證,而不是回應耶穌的召叫。他們不單是離開漁船,反而是離開若翰。

我們要注意在這些章節出現的作證模式。洗者若翰向他的兩個門徒為耶穌作證。其中一個門徒安德肋,則向他的弟弟西滿作證,而西滿後來成為福音故事裡的一個主要人物。這些漣漪一直向外推進,我們不能預測它們的效果,也不能想像它們的潛能。

「你們找什麼?」(38節)。當耶穌提出這問題時,那兩個門徒的回應是問他住在那裡。辣彼會有一處地方用來教授門徒,而他們的問題正說明他們渴望前去那個受教的地方。然而「住」這個字跟我們先前遇到的meno一字相同(32節)──若望福音時常用來形容關係的。他們的問題可能較少涉及住宿的安排,而是他整個人的本質──你是誰?

「你們來看看吧」(39節)。你們「來」和「看」吧!這是他們蒙召成為門徒的話,也是耶穌在若望福音所講的第一句話。

「那時,大約是第十時辰」(39節)。按照猶太人的時間,由日出(大約是早上六時)開始計算,第十時辰便是下午四時。為什麼提及如此一個無關緊要的細節?也許這是解釋門徒決定與耶穌一起──一個深遠決定的表面解釋。當我們真正經驗生命的轉變,便會記得和講出這樣的細節。

安德肋「先去找到了自己的弟弟西滿,並向他說:『我們找到了默西亞。』──意即基督。遂領他到耶穌跟前」(41-42節)。安德肋沒有偉大的遠見。沒有記載他在外地建立傳教事業,或在會堂宣講。他只走到自己的弟弟,但那次接觸會有深遠的後果──也許……正如任何人所做的,給予教會的大服務。福傳往往由那些我們最熟悉的人開始,甚至我們的家人。

安德肋……在福音沒有佔有顯著的地位。但是,當我們瞥見他,他時常做同一的事,把別人帶到基督面前;並透過他們為基督做偉大的事,而為他自己是沒有做的。安德肋在三個場合這樣做,而這是第一次。其後,他將帶來一個有餅有魚的小孩到耶穌那裡(若6:8-9)。最後,他帶來一些希臘人(若12:20-22)。

「如果你不掛心誰人立功,就能夠完成任何事。」安德肋為這句古老的話作證。他在福音裡從沒有佔有顯著的地位,但他善用他獨特恩賜,即邀請別人。從起初,耶穌聚集了最平凡的人。好像安德肋那樣平凡的人,雖然只擁有平凡的恩賜,但仍做基督的工作。如果只有才華洋溢的人才回應基督的召叫,教會便會受阻和被損害。

「我們找到了默西亞(Messias)」(41節)。我們在原文找到Messias和Christos。「默西亞和基督」是同一的字。默西亞是希伯來文,而基督是希臘文;兩個字都解作受傅者。在古代世界……君王(司祭和先知)都接受傅油。

「你是若望的兒子西滿,你要叫『刻法』──意即伯多祿」(42節)。這種名字的改變在舊約已有先例。天主對亞巴郎說:「你不再叫做亞巴郎,要叫做亞巴辣罕(Abraham),因為我已立定你為萬民之父」(創17:5)。天主對雅各伯說:「你的名字以後不再叫雅各伯,應叫以色列,因為你與神與人搏鬥,佔了優勢」(創32:29)。名字的改變說明新生命──新目標──與天主的新關係──的開始。

「刻法」是阿拉美語,解作「磐石」,而「伯多祿」是希臘語,也是解作「磐石」。耶穌在伯多祿身上看見磐石般的可能性,但那不會在短時間內實現。現在,伯多祿是衝動的,而不像磐石。他懷著熱誠而步行水面走向穌,但當他一遇見風勢便動搖(瑪14:28-30)。他在盛怒時,砍掉來逮捕耶穌的其中一個僕人的耳朵(若18:10)。他發誓永遠忠於耶穌,卻否認他三次(瑪26章)。唯有在基督復活後,伯多祿才開始相似耶穌曾在他身上所看到的磐石。我們身上也有這些可能性。

隨著這門徒轉向新的老師耶穌,洗者若翰便悄悄離開。他成功地為耶穌作證。他稍後在第3章出現,再次確定耶穌應該興盛,而他卻應該衰微(若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