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匝肋(Nazareth)

納匝肋意謂「花開爭艷」,這很可能是由於它周圍的山坡田地,滿佈美麗的野花而得名,現今它的阿剌伯名亦證實此說。它雖然被稱為城市,但實際上只是加里肋亞省的一個小村,平平無聞,舊約上從未道及過它的名字,甚至在新約時代,它也只是一座毫不受人重視的小村(若1:46)。但它之所以舉世聞名,完全是由於聖母瑪利亞在這個小村中,領受了天使的報告,完成了天主聖子降孕成人的奧蹟(路1:26; 2:4)。

聖家自埃及歸來後,定居於此(瑪2:23)。耶穌三十年之久,在此度過了他隱居的生活(路2:51; 4:16; 瑪21:11; 若1:46; 宗10:38),耶穌由此地開始了他的傳教生活,但不見容於本城(瑪4:13-16; 13:54-58)。基於上述理由,耶穌被稱為「納匝肋人」(瑪2:23; 26:69,71; 谷1:24; 10:47; 14:67; 16:6; 路4:34; 18:37; 24:19; 若18:5,7; 19:19),他建立的教會被稱為「納匝肋教派」(宗24:5)。

納匝肋位於厄斯得隆平原之北,在現今海法(古名約培,見宗10:8)之東三十七公里,距加里肋亞湖之西約二十二公里,在加里肋亞群山中,風景最為優美。按路1:26; 2:4聖母和聖若瑟在耶穌誕生前已經住在那裡。。考古學家曾數度考掘此地,考究的結果證實:此地在公元前900年,即已是一座小農村,發現有貯藏五穀、葡萄、橄欖油的地下室、水井、磨石及簡陋的居室,公元四世紀初,曾於聖母領報的地方,建有一座聖堂,被阿剌伯人所破壞。天主教人士重於1730年再建聖堂於原址。1955年,因此聖堂已破舊不堪,方濟會士將之拆除,另外建築了富麗堂皇偉大壯觀的「聖母領報大殿」於同一地基之上,乘拆除舊堂之便,重新在聖堂地基周圍挖掘考究,使第四世紀的大堂舊址出土,並證實了數次聖堂的修建地基,就是原來聖母的家居(路1:28)。

山洞內是聖母領報的地方,洞內建成了小堂,小堂祭台下寫著:「聖言在此成了血肉」

聖母領報大殿正門入口

在納匝肋之南二公里處,有一個名卡夫匝(G. el-Qafzah)的山頭,高三百公尺,相傳這就是當時納匝肋人,想謀殺耶穌的山崖(路4:29)。但巴加提卻主張這個崖不應距離村莊如此之遠,而是就在現今大殿近處的十公尺高的一個山坡,而當時的村莊就建築在這山坡之上。至於耶穌進入的那座會堂(路4:16),早已無跡可尋,所有者大都是在十字軍東征之後的建築,這一點仍待考古學者們的努力。

在福音上耶穌多次被稱為「納匝肋人」(瑪2:23; 29:69,71; 谷1:24; 10:47; 14:67; 16:6; 路4:34; 18:37; 24:19; 若18:5,7; 19:19)。保祿則被稱為「納匝肋教派的魁首」(宗24:5);但自從「基督徒」之名,在安提約基雅首被利用廣傳之後(宗11:26),「納匝肋教派」之稱,已完全消跡。無疑的,「納匝肋人」及「納匝肋教派」,皆直接與納匝肋城有關,前者是由於耶穌生長、隱居於納匝肋三十年之久,後者是指耶穌的門徒而言。

至於瑪2:23所言:「如此應驗了先知們所說的話:「他將稱為「納匝肋人」,好似直接與舊約的預言有關,但若細查舊約,卻沒有這樣的話,故此學者們多作下列不同的解釋:

(1)依11:1指默西亞為「嫩芽」,而「嫩芽」與納匝肋在希伯來文字源學上相同,故得名。

(2)納匝肋與「納齊爾」同,「納齊爾」之意,是「祝聖與天主的人」,此名耶穌當之無愧,但二者之關連,卻沒有科學上的依據及證明。

(3)廣意的解釋,即是如同納匝肋是一座平平無聞,且受人輕視的小村;同樣耶穌按照「上主的僕人」的預言(依49、50、52等章),也竟是被人輕視的人物。

上述不同的解釋,恐都不能使人滿意;我們應注意的是:瑪竇的文件有不少地方是與猶太經師們的解經方式很相同的。

納匝肋與聖母領報大殿

 

Published Date: 
Friday, December 22,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