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聖體聖血節

「那時候,耶穌向群眾講論天主的國,並治好了那些急需治療的人。天將要黑的時候,那十二人,前來對耶穌說:「請遣散群眾,叫他們到附近的村莊田舍,去投宿覓食,因為我們這裡是荒野......」(路9:11-17)(5月29日)


聖經:路 9:11-17(基督聖體聖血節)

釋經

導言

耶穌增餅故事可說是最為人知和津津樂道的奇蹟。因為四部福音都提及這奇蹟故事,它也是讓讀者引發想像力的途徑。

故事背景

路加福音第9章開始是記述耶穌派遣門徒出外宣講天主的國和治病。這引發起黑落王想知道耶穌到底是誰。雖然有人說他是厄里亞先知,但是黑落德卻渴望知多一些有關耶穌的身份。這樣就帶出了增餅奇蹟故事,當路加記述了增餅奇蹟後,隨即記錄了伯多祿明認耶穌是「天主的受傅者。」(20節)伯多祿的答案就是解答了黑落德早前渴望所知耶穌的真正身份。因此增餅奇蹟是有意解答黑落德的問題:「這人到底是誰?」(9:9),故事揭露耶穌的身份:「天主的受傅者」(9:20)。

11節:耶穌迎接群眾

「11群眾一知道,也跟隨他去了;他就迎接他們,給他們講論天主的國,並治好了耶些急需治療的人。」

「迎接」(或歡迎),希臘文是apodechomai,意思是「歡迎某人,善意地接待某人」。耶穌和他的門徒雖然疲憊不堪,但耶穌仍沒有遣散群眾。他看見群眾的需要,便停止他原本定下來的計劃。耶穌繼續為他們治病和講論天主的國,耶穌的行動最重要的是要讓群眾感覺他們是受歡迎的。

12-13a節:你們給他們吃的罷

「12天將要黑的時候,那十二人前來對他說:『請遣散群眾,叫他們往四周村莊田舍裏去投宿尋食,因為我們這裏,是在荒野地方。』」 13a 耶穌卻向他們說:「你們給他們吃的罷!」

對觀福音都記述了門徒要求耶穌遣散群眾,讓他們在天晚回家前到四周尋找食物。這次敘會是臨時的,沒有在耶穌的日程計劃內。由於這是突發性的,身處荒野中,群眾沒有準備好糧食,因為他們原只是想聆聽耶穌的教導和見見耶穌治療病人。現在天將要黑了,他們身處的地方離開他們的家很遠,而肚子又飢腸轆轆。因此門徒請耶穌「遣散群眾」,讓他們找東西吃。耶穌立即回答門徒:「你們給他們吃的罷!」為甚麼?為甚麼耶穌這樣回答他的門徒?為甚麼耶穌不實際一點?若望福音指出耶穌已準備好:「他說這話,是為試探﹝斐理伯﹞;他自己原知道要作甚麼」(若6:6)。

給約五千人吃飽是一個試探?試探誰?不是試探群眾,而是門徒!他們必要接受一個重要的教訓。但是首先他們需要了解他們的資源是絕對不足的。在馬爾谷和若望福音中,我們聽到宗徒們的「抗議」:「我們去買二百塊銀錢的餅給他們吃嗎?」(谷6:37;參若6:7)重點是,巨大的「數目」,它是超越耶穌的門徒所有的,是超越他們財產能給與群眾所吃的。

13b節:我們不過只有五個餅和兩條魚

「13b他們答說:「我們不過只有五個餅和兩條魚,除非我們親自去給這一切人購買食物。」

門徒自己沒有足夠的餅分給群眾。他們報告耶穌事實:「我們不過只有五個餅和兩條魚,除非我們親自去給這一切人購買食物。」(路9:13)五千人聚集在一起,為門徒來說,人數確實太多了,他們的回答是實際的:「我們不能買這麼多餅。」

門徒看見了困難,除非群眾去為自己購買食物,否則便沒有解決的方法。但是解決方法仍在於門徒身上──他們首要作的是要肯定他們有多少餅和魚,然後把它們奉獻出來,給與五千人吃,這是解決方法的一部份,即使他們的食糧是不足夠和微不足道。

14-15節:約五十人一夥坐下

「14他卻對自己的門徒說:『叫他們分夥坐下,約五十人一夥。』 15 門徒就照樣做了,叫眾人坐下。」

現在耶穌組織施行奇蹟。他安排群眾有秩序的分夥坐下,估計約五十人一組坐下,組與組之間應該有條小徑,讓人能走過。現在門徒能夠決定每組分發多少食糧。因為人人都有秩序的坐下,所以在分發食物時,他們不會因為拿取而推推撞撞。現在是適當的時候來分配食物了。

16a節:感謝天父

「16a他遂拿起那五個餅和那兩條魚來,望著天祝福了,擘開……」

耶穌拿起餅和魚,或許那些餅和魚就放在藍子裏擺在他跟前,然後望著天,並「祝福」了它們。希臘字eulogeo,英文eulogize是來自這字的,解作「頌揚」、「讚美」或「稱讚」等。當猶太人作飯前祈禱時,他們通常不會唸:「感謝上主賜給我們這些食物」,而是藉些機會頌揚和讚美天主。傳統的祈禱文是:「上主,我們的天主,宇宙的君王,你使大地產生食糧,我們讚美你。」

16b節:擘餅分魚

「16b……擘開遞給門徒,叫他們擺在群眾前。」

門徒看來好像有著筐子。17節的希臘字kophinos,「筐子」,在新約中kophinos是表示一個能攜帶東西的大而重的筐子。筐子是一個由柳枝條子編製成的,猶太人通常以它作攜帶食物用。人們以繩子把它繫在肩膊上來行走。魚船中可能有很多筐子以作運輸捕獲的魚穫。在這個情況下,十二位門徒各有一個筐子。

「擘開遞給門徒」,「遞給」的希臘字是didomai,意思是「給與」,是一個未完成過去時態的動詞(imperfect tense)。那麼,「遞給」這原文字意是指示出過去繼續的動作。或許我們可譯作:「在群眾前,他繼續把餅和魚遞給門徒。」這故事的結局是每夥人有其食物。耶穌和門徒或許用上數小時來傳遞食物給與群眾。擘開、攜帶、分配,然後門徒又返回耶穌那裏再取餅和魚來分派給群眾。

17節:收集了十二筐

「17眾人吃了,也都飽了;把他們所剩的碎塊,收集了十二筐。」

分配食物的行動,直至眾人都吃飽後,耶穌想必解散有了能力的群眾,他們開始踏上長長的回家路途。門徒這時是非常疲倦的,但是耶穌仍給他們一項工作:要他們把人們吃剩的碎塊收集起來,他們收集回來竟有滿滿的十二筐。

為甚麼耶穌要疲倦不堪作收集碎塊的工作?耶穌要讓他們明白天主每天的給與不是單為足夠,而是多於人們所需要的。當每一位門徒在收集碎塊返回耶穌那裏時,都能感受到他們筐子內餅的重量,他們永遠都不會忘記這天的豐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