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西亞(Messiah)

默西亞(受傅者)是希伯來語 Mashiah一名的譯音,拉丁文譯音作默西亞(Messia)。此名是出於動詞 Mashah,意思是「塗抹」(耶22:14)、「用油擦」(依21:5)、「以油抹身」(亞6:6)等。思高譯本將此動詞普通譯作「傅」,被動式則譯作「受傅」,有些地方也譯作「敷」(創31:13)。默西亞就原文來說,只是「傅」動詞的過去分詞,故此按字面是「受傅者」(詠2:2)。依照舊約,受傅的人有司祭(肋4:3)、君王(達9:25),甚至還有異教的君王如居魯士(依45:1上主……對他的受傅者……)、列位宗祖(詠105)等。可是就全部的啟示來講,以上所述各種名詞的重要意義,是指「默西亞」,即「基督」,那位要來的神秘人物。「默西亞」這名字希臘文意譯作 Christos 「基督」或「基利斯督」,而常指吾主耶穌基督。除了若1:42; 4:25外,代替「默西亞」常用基督,原來基督是 Chrio 動詞的過去分詞,後來漸漸成了一個固有名詞。

古時,用傅油禮祝聖或指定被選的人,為能善盡君王、司祭或先知的責任,故此「傅油」。 Mashah 此動詞,按借意講,有指定、任命、選命等意。誠然,為任命耶穌為人類的拯救者,沒有用甚麼外表的禮儀,但根據聖伯多祿的講論:「天主……以聖神和德能傅了納匝肋的耶穌」(宗10:38; 見希1:9)。在希伯來原文,舊約中為指示未來的拯救者,使用「默西亞」一名的地方不多,最著名的是詠2:2; 撒上2:10; 參閱詠45:8; 依61:1; 達9:25, 26等處。為指明默西亞引用的其他名稱主要的是:(a)「厄瑪奴耳」(依7:14; 8:8);(b)「上主的僕人」(依42; 49; 50; 52:13; 53:12);(c)「苗芽」(耶23:5; 33:15; 匝3:8; 6:12; 依4:2);(d)「嫩枝」;(e)「幼芽」(依11:1);(f)「牧人、牧者、善牧」(匝11章; 則34章; 37:24; 參閱依9:6);(g)「基石、石頭、角石」(依28:16; 詠118:22);(h)「君王」(詠2:6; 45:2);(i)「人子」(達7:13)。

從公元前一世紀左右,到公元二世紀,猶太人由於歷史的環境,不斷在研究默西亞論題,且描述默西亞這位為萬世萬代所期待的偉人,及其令人驚奇的活動。猶太人有時也如舊約使用「默西亞」一名(厄斯德拉卷四,巴路克默示錄等),稱他為……上主的受傅者,或主默西亞,或天主的兒子(厄卷四7:28:我的兒子默西亞)。此外,那時的猶太人喜用「人子」一詞指稱默西亞,這種現象,特別見於哈諾客書中,參見達7:13。舊約中默西亞的主要名稱,已略述如上,但最重要的問題,不在於解釋名詞,而在於了解默西亞論的由來、真諦、演變及影響等問題。

舊約中默西亞的期望和觀念

在耶穌誕生前後,猶太人所期待的默西亞,具有好幾樣面目,最普遍、也最吸引人心的似乎是君王,強而有力的君王,可獲勝利,能驅逐眾敵而建立達味王國的一位君王(見撒羅滿聖詠集17等)。由於這位君王應是達味的後裔,所以眾人也稱之為「達味之子」(瑪12:23; 21:9; 22:42)。默西亞的另一面目乃是先知,無疑,這觀念是本於申18:18(見若1:21,25; 6:14; 7:40)。由於默西亞身為先知,那末,「上主的僕人」的名號與責任應由他負起,但事實上,耶穌同時代的猶太人,不肯提出這一名稱,他們所喜愛的名稱是君王;因此,在耶穌升天之後,猶太人中便產生了兩個,甚或三個默西亞的觀念:即一位是出自猶大家族,另一位是出於肋未或若瑟(厄弗辣因)家族。依撒意亞的阿剌美譯文和演義,也把上主僕人的形像,從上主僕人的四首歌曲中取消了。

 

 

默西亞另一個屬末世論的面目,是「人子」。可是這名稱,在耶穌時代,並不那麼普遍,似乎祇有一些團體認識它,小百姓和經師們平常所喜用的,是「達味之子」和「默西亞君王」兩個名稱,見若12:34。事實上,舊約中關於默西亞的名稱和預言,不論怎樣深奧,如何優雅,除非耶穌降世,宣告喜訊,受難而死,復活升天,遣發聖神,人是無法明瞭的。為此,聖教會的教父及聖師們說得十分對:舊約好比一道關閉的門,開啟這道門的鑰匙,是降生為人的天主聖子耶穌基督。實在,舊約所載有關默西亞的各種面目,如君王、先知、司祭、人類的審判者等,都實現了,而且只實現在耶穌身上。

按舊約的記載:那與末世論有密切關連的默西亞主義,起源於所謂的「原始福音」(創3:15)。天主以這深奧美妙的話,預許了人終將得勝那害死人類的魔鬼,暗中許諾給人類將有一位拯救人類的新元首出現。諾厄的祝福(創9:24)宣告人類的救恩,是要來自閃的家族。其實亞巴郎即是閃的後裔,藉著他,並藉著他的後裔,人類要蒙受救恩:「地上萬民都要因你獲得祝福」(創12:1-3; 18:18; 22:18)。天主向依撒格和雅各伯又重覆了他向亞巴郎所應許的祝福(創26:23; 28:13-14)。臨終的雅各伯,在神光之中,望見了他十二個兒子中,當作諾言的肩負者,將是猶大,且從猶大支派要生出「萬民要歸順他」的那位君王(創49:8-12)。與雅各伯的預言頗相類似的,是巴郎的神諭(戶24:15-19)。巴郎如雅各伯一樣,也描述默西亞有如一位君王;申18:15-18卻描寫默西亞有如一位偉大的先知。由申這段經文,在猶太人中生出了默西亞的另一種名稱,即「梅瑟第二」。

藉著納堂的神諭——有些學者合理地稱之為「納堂福音」,天主對亞巴郎的許諾遞傳到達味和他的後裔身上。自從天主決定要給達味「建立家室……要鞏固他的王位直到永遠」那時起,聖王的家室便要為人類肩負出生默西亞的偉大責任。達味對這神諭的深意,也許沒有完全明瞭,但至少部份地有所了解,這可由他最後的遺言,尤其由這些話可以推出:「我的家必屹立在天主前,因為他與我結了永久的盟約,妥善而有保證的盟約…」(撒下23:1-7)。所謂默西亞聖詠2; 22; 45; 72; 89; 110大概都與「納堂福音」有關,並且又闡明了那端「福音」的深意,更仔細地描寫出未來的默西亞是一位君王兼司祭,先知和審判者。

先知書更生動地描述默西亞本人的事蹟及其國度的特性。亞毛斯(9:9-15)預言天主必讓達味的家遭受大難,但因他的特殊使命,天主必「樹起達味已坍塌的帳幕……」。歐瑟亞(3:5)也預言以色列和猶大民族畢竟「將要回轉過來,尋求上主他們的天主,和他們的君王達味……」。

   

關於默西亞及其神國的言論,諸先知中必然首推依撒意亞。——有關依書之由來及其編訂,暫且擱置不談。依撒意亞有關默西亞預言,指明默西亞應是君王,見厄瑪奴耳的預言:7:10-25; 8:8; 9:1-6; 11:1-9,參見28:16; 應為先知和殉道者——有學者附加:應為司祭,見上主的僕人詩歌:42:1-9; 49:1-9; 50:4-11; 52:13-53:12。關於默西亞的神國,從依54到66章,經節很多,大致說來,關於這論題,依撒意亞的宣言是關乎新盟約、新耶路撒冷、救恩的普遍性、屬於末世的新創造(依2:1-5; 60-63等)。與依撒意亞同時代的先知米該亞,他的主要預言是4:1-5; 5:1-5。米該亞以這些神諭,尤其以第二段5:1-5,詳解依撒意亞有關厄瑪奴耳的預言,且指明默西亞所要誕生的地方是猶大白冷。

由於聖保祿寫過:「基督卻是天主的德能和天主的智慧」(格前1:24),教父和聖師們遂把舊約指示智慧的段落,全貼合在降生為人的天主子身子。他們雖有時似乎有些過於,但是按聖保祿的聲言,他們的原則是對的。今將主要的經節提出如下:箴8:22-31; 智7:22-8:1; 德24:3-19; 巴3:9-4:3; 參見多13:10-18。

新約中默西亞的肖像

新約中,除若1:41; 4:45兩處外,常用希臘文名字「基督」(Christos),以代替希伯來文的「默西亞」,因此,譯述新約者,也就通常譯作「基督」。思高譯本有時譯作「受傅者」,有時譯作「基督」,很多次譯作「默西亞」。為何會如此?原因是:「受傅者」這個過去分詞,在保祿傳佈福音的時候,尤其在他於異民中所組織的教會,已成了固有名字,因此,也就容易了解為甚麼在宗徒經書中差不多時常譯作「基督」,但在那些保存原始教會的最古傳說,如福音及宗徒大事錄中,仍保留「默西亞」此古名稱。

凡細心研讀過新約的,不能不驚奇一件事,就是凡舊約關於默西亞所預言的各種使命,如先知、君王、司祭等,在耶穌身上不僅完全實踐了,而且還遠超過了那些預言。另一令人驚奇的是:那些舊約上不容易集中於一人身上的預言,在耶穌身上卻十分和諧地協調而實踐了。此外,舊約中,凡關於默西亞時代的預言,多少總帶有一些物質幸福的色彩,反之,在耶穌所講的福音及其所創立的教會裡,連原始的教會在內,將這些物質的幸福都加以淨化,加以靈化,加以神聖化,來指那些總不改變而永存的美善。的確,以色列民族所期望的默西亞是要復興達味王國,而耶穌卻建立了天主的國。達味王國不論怎樣廣大,外表上不論怎樣合乎先知們一些過火的詞句,但究竟仍是局部的,仍是國家主義的一個王國。反之,耶穌所建立的天國,是超越時間空間的,是包括整個人類的,是實踐著「原始福音」(創3:15),及天主向亞巴郎所預許的祝福:「地上萬民都要因你獲得祝福」(創12:3; 參見迦3:14)。這實在是歷史上的奇蹟,因為耶穌默西亞的形像,並不是原始的教會所製造出來的,而是耶穌本人的人品,就是他的行為,他的死亡和復活,迫使教會相信耶穌正是舊約裡所預許的默西亞,是天主子。

新約全書證明宗徒們和原始的教會,一心一意地相信耶穌是所預言的默西亞。這種深信是根據歷史的事實——即門徒們所見所聞的,是依靠天主的話——即天主的預言。這種堅固的信心,自宗徒時代開始,直到現在,一直到耶穌再次來臨,迫使他的教會宣講耶穌是默西亞,是天主子,凡依賴他的名的人,必獲得生命(若20:31)。

 

 

Published Date: 
Sunday, June 19, 2016